一、城市概况
临淄,属淄博市辖区,位于淄博市东北部,东临青州市,西接张店区与桓台县,南与淄川区、青州市相邻,北与广饶县、博兴县接壤,全区总面积663.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1.2%。临淄区辖7个镇、5个街道,总人口约62.0万人。
二、历史沿革
距今8000年以前,临淄后李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后李文化;
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临淄淄河、乌河两岸人烟稠密、生产发达。
距今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临淄开始出现规整的城邑,有了成体系的礼制,临淄有桐林-田旺、董楮等20处龙山文化遗址。
夏代,临淄为季荝氏族部落居住地。
商代初年,临淄为逢国属地。商代末年,临淄为薄姑国属地。
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今临淄)。为防备纪国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设临淄县。属齐郡,郡、县治所均在临淄。
西汉时期,临淄为齐国王都、临淄县治所在地。
东汉时期,临淄还是青州州治、临淄县治所在地。
西晋时期,临淄为西晋齐国王都、青州州治、齐郡郡治、临淄县治所在地。
隋朝时期,581年-596年,区境属隋青州益都县、高阳县和贝丘县。596年,重设临淄县。
唐朝时期,临淄为唐河南道青州北海郡临淄县县治所在地。
北宋时期,临淄为青州北海郡临淄县县治所在地。
元朝时期,临淄属益都路。后临淄县并入益都县。
明朝时期,临淄为明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临淄县县治所在地。
民国时期,临淄县属山东省胶东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淄博专区。
1969年12月,属淄博市,改县称区。
三、历史文化价值
1、历史价值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是齐鲁文化起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物证,是齐文化的集中代表地,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临淄齐国故城是中国先秦时期历时长久、规模宏大、人口众多、工商业繁荣的都城之一。
临淄齐国故城是齐文化的集中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发源地之一。
临淄齐国故城是东周至西汉时期全国最主要的文化中心。
临淄齐国故城是我国先秦时期长时间沿用的都城之一,其作为西周至战国齐国的都城沿用长达638年。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是许多历史典故的发生地。
2、科学价值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保存较完整,有宫殿区、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为先秦时期都城中典型的遗址之一,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我国早期都城营建和形制的重要实例;遗址内丰富的出土文物,为研究齐国时期社会发展、生活习惯、科技水平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临淄齐国故城是我国春秋战国都城遗址中历史遗迹保存相对完好、史料丰富,是东周城市遗址的突出代表。
临淄齐国故城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早期城市之一,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
临淄齐国故城是周代两次城市建设高潮的代表性城市实例。
临淄齐国故城是体现《管子》都城规划建设思想的典范。
临淄齐国故城是中国周汉时期人口最多、工商业最繁荣的城市,是齐鲁经济圈的中心城,是“海岱之间一都会”,与同期其他城市相比经济高度发达。
3、艺术价值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青铜器、玉石器、瓦当等,造型精致、纹饰精美、制作精良,在我国艺术史研究上具有突出价值。
四、重要文物
临淄区有文物保护单位62个,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个。临淄齐国故城、桐林遗址属于国家大遗址。
1、临淄齐国故城
临淄齐国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是列国中最为繁华的都城之一,也是当时候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城区以北7.5km。东濒淄河,西依系水,呈两河夹一城的形制。
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两城巧相衔接。齐国故城遗址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型:其一为古城垣遗址,为先秦的夯筑土城,具有时代早,规模大,分布广,难保护的特点。其主要任务和手段就是保土守土。其二为古墓葬,古台址类,从构筑材料上它与城垣遗址相同,其保护手段和目的即是保护其原貌。其三是地下古文化遗址,即建筑遗址、手工业作坊、冶铁、炼铜、铸钱、制骨等遗址,其特点是埋藏于地下,多分布在田野的耕地中,分布广、面积大,是其主要特点,其保护手段多为保持其原地貌并且有较明显的界线或标志。
2、桐林遗址
桐林(田旺)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田旺、义和村之间,故名桐林(田旺)遗址。
桐林遗址时代跨度较长,包括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西周、战国和汉代等多个时期遗存。其中龙山文化堆积是遗址的主体,由早期到晚期文化发展涵盖了整个龙山文化。
3、后李遗址
后李北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后李官庄村北。遗址处于淄河东岸台地上,地势较高,西高东低,北为东西向冲积沟,南为后李村,东邻北齐路,中部有一条济青高速公路东西穿过。遗址呈不规则形状,面积399000㎡。考古界断定为后李文化,被列为90年代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该遗址为研究临淄地区古代人类居住和活动场所提供了资料,具较高的研究价值。
后李西北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后李官庄西北,淄河东岸农田中。遗址呈不规则形状,地势东高西低,面积约720000㎡。后李南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后李官庄南农田之中。遗址呈不规则形状,地势基本平坦,面积约22100㎡。为研究临淄先齐聚落遗址提供了完整资料。
4、田齐王陵
田齐二王冢位于齐陵街道办事处郑家沟村西1km处的鼎足山上。二王冢文献多记载为齐桓公墓和齐景公墓。2006年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二王冢为研究齐国国君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很高考古研究价值。
田齐四王冢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淄河店村南2.5km处的山坡上,墓依山而建,宏伟壮观。据考证,四王冢是战国时期齐国田齐威、宣、湣、襄四代君主之墓(自西向东排列)。四王冢为研究齐国国君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很高考古研究价值。
5、西天寺造像
西天寺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关北村。因历史原因寺院废弃后形成自然村落,现遗址被村庄覆压。该寺为南北朝十六国后赵皇帝石虎(公元336年—349年在位)所建。
6、临淄墓群
在齐都临淄周围几十里的地面上,大约分布着150多座古墓,被称为“临淄墓群”。古墓的年代上起春秋中后期,下迄秦汉。墓主有国君、王侯、贵族、大夫、将军、名士等。墓的形制多为高大的封土墓,状如山丘。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淄区非物质文化共19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
1、蹴鞠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价值:流行了数千年的蹴鞠的兴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新陈代谢的历史规律。跨越时间上的历史距离,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兴盛的现代足球中获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
2、阁子里芯子
阁子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是利用铁质支架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儿童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绎各种故事。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玄妙、奇特、惊险。因铁支架如灯芯在内支撑,故称为“芯子”,一般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临淄区南王镇阁子里芯子因造型精美奇特、险中带趣而名闻遐迩。
阁子里芯子制作上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因需设景、内容丰富、造型奇特,它融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服饰、民间传说、民间文学等为一体,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
3、鹧鸪戏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齐国故都临淄,到现在已经传承了七代300多年,由一种民间小戏发展成为有独特曲牌、音乐的大戏,在全国戏种中独树一帜。主要剧目有《胭脂》、《龙宝寿》、《采茶案》、十本连台戏《太公传》等五十余部。
鹧鸪戏是一种起源于自然声音的戏剧;极富特色与感染力,后来又吸取了京剧的一些精华,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种,本戏有自己的曲牌、乐器和唱腔,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扎根于当地民众生活,她对研究中国音乐、戏曲、方言、文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
鹧鸪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并且深受群众兰爱,塑着广泛的观众群,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
六、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
临淄区无历史文化街区,省级历史优秀建筑有4项,分别为清真寺、三孔桥、溡源桥、排水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