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况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辖三县(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六区(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新建区),总面积0.7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6.4万人, 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史沿革
南昌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晚期(约五千年前),境内就有比较集中的原始居民点。至三千年前,南起青云谱、北至艾溪湖一带,已形成居民的密集点。
夏、商、周时期,南昌属扬州之域(《尚书▪禹贡》)。“春秋战国时属楚”(《南昌府志卷一▪沿革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南昌划为九江郡属地(《通典》)。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据传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命颖阴侯灌婴“渡江定豫章郡”(《汉书》),以平定南方。灌婴渡江后选定南昌为郡治所在地,设豫章郡,辖十八县,其中以南昌县为首,于公元前201年在南昌筑城。城址选在“诸道之冲”,位于今湖坊乡境内的黄城寺一带,城墙以土构筑,方圆十里八十四步,城辟六门,以“南方昌盛”、“昌大南疆”寓意而取名南昌,属地包括今南昌市和南昌、新建、进贤、丰城等县,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后历经东汉、三国、西晋500余年,南昌一直是豫章首府。
东晋时,南昌既是江州州城,又是豫章郡治,随着经济的发展,唐初,在土城的西北隅另筑了新城(即今旧城区),增辟两门。隋代改豫章郡为洪州总管府,唐代先后是洪州总管府、洪州都督府和江南西道的治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城池不断进行了扩建和增修,城墙改用青砖砌垒。垂拱元年(685)洪州都督李景嘉扩筑城围,仍辟八门。贞元十四年(798),为适应城市交通的需要,再次改建并加高扩大城门。元和四年(809),观察使韦丹又扩建城东北隅。经过200余年的不断改造与扩建,面积已“广比汉城倍之”(《南昌府志▪卷三▪建置》),周围达30余里,辟十六门。城内人烟稠密,商业发达,亭阁楼宇,鳞次栉比,象征古代南昌文明的滕王阁,就是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唐代南昌地区在青瓷器的烧造、漆器、纺织的生产、铜器制造以及金银首饰品的生产工艺方面都有很大发展,一度是江南的冶炼、纺织、造船中心和商业都市。“洪州窑”是当时八大名瓷窑之一。
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加之南昌当时又是我国东南重要佛教圣地,波斯商人,日本僧侣,富有商贾,官宦文人,纷至沓来,那时的南昌就已是繁华的江南都会。五代南唐时,中主李璟升洪州为南昌府,定为南都,于交泰元年(959)迁都南昌,是江南西路治所。北宋时南昌仍称洪州,造船工业已发展为全国五大造船中心之一。随着水路交通和工商业的发展,城池续有扩展,“城围三十一里,门十六”(《南昌府志▪卷三▪建置》)。元朝初年,南昌称隆兴路(后因避讳改为龙兴路),为江西行中书省和布政司治所。明代,先后称洪都府、南昌府。民国初,南昌属豫章道。
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后正式设市,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震撼世界的武装起义,南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被誉为英雄城,是军旗升起的地方。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新中国的诞生给古城带来了勃勃生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昌人民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如今的南昌已初步成为一座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教先进、交通便利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南昌名城的历史文化价主要体现在古色、红色和绿色三个方面:
(一)古色南昌
南昌自汉初设豫章郡、南昌县以来,历经二千余年,一直是江西的政治、经济中心。其悠久的建城历史,鼎盛的人文背景,为南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景观及人文名胜。
从历史城区来看,自唐代初步形成城池格局以来,虽几经改建,因城市建设拆除了城门及城墙,但至今历史城区内的格局仍在。数多的传统街巷以及众多的旧地名大多保留了下来,并留存了万寿宫、三眼井等历史地段,保留的历史建筑及城市历史格局,与城区内外保留的杏花楼、绳金塔、滕王阁、青云谱等名胜古迹相互辉映,构成了南昌的历史格局和风貌,也成为南昌悠久历史的见证。此外,在市域范围内,还留存了以安义千年古村落为代表的历史村镇,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明清建筑群组成的古村古镇,是艺术研究的宝库,千年商贾云集的见证,也是南昌又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南昌人文鼎盛,名家辈出,堪称执全国之牛耳。比如:西汉南昌县尉梅福、东汉“南州高士”徐孺子、东晋道学家许逊、清初书画巨匠八大山人等。此外,历代许多先哲前贤、仁人志士,如王勃、白居易、张九龄等也在这里遗有华章或留有政绩,这些名流贤才不仅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卷帙浩富的著作,更留下了内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名胜,为古城南昌增添了异彩,构成了南昌古城的重要历史文化特色。
(二)红色南昌
南昌除绚丽多彩的名胜古迹,人文荟萃的历史,更以光荣的革命历史而蜚声中外。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特别是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使南昌因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
这段革命历史为南昌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纪念意义,成为南昌城市特色和价值的又一诠释。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让人传诵、纪念、瞻仰、进行革命历史教育的旧址、遗迹和纪念性建筑,成为南昌又一重要城市遗产资源的一部分。包括以“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为首的一系列革命史迹,这些革命史迹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辟为全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之地,宣传并纪念那段重要的光辉的历史。此外,还包括后人所建造的“方志敏烈士墓”及“八一广场”等新的纪念性人文景观,新或旧的革命史迹为南昌这座城市增添了特有的近现代丰富红色文化资源。
(三)绿色南昌
南昌的繁荣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易守难攻的地势,更得益于赣江水路四通八达的地利,古时就有对其“襟三江带五湖”特色环境的描述。
作为长江主支流的赣江,由南向北纵贯江西全境,南昌扼赣江入湖咽喉,是赣江两千年水运线上的繁荣重镇,也赋予了南昌沿江瑰丽雄奇的精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除滔滔赣江外,南昌还拥有众多湖泊,河湖相连,湖光山色,独有特色。其中,城东有秀美的青山湖,开阔的艾溪湖;城南有象湖、梅湖;城西北有黄家湖、碟子湖,城中心更有宁静的东、西、南、北四湖。襟江带湖的良好特色景观格局,是南昌这座城市风貌的重要特色。
此外,位于南昌城西的西山,即梅岭,也是南昌独有环境风貌的重要组成。梅岭不仅峰峦叠嶂,风景秀美,构成了南昌远山近湖的城市风貌格局,同时,其中所存的风景名胜和名胜古迹,文人墨客的篇篇名作更是承载在自然环境之上的人文财富。
四、重要文物
南昌市域范围内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南昌市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包括: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和朱德旧居)、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邓小平旧居与劳动车间、青云谱、绳金塔、陈氏牌坊、羽琌山馆和云亭别墅等。
五、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按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传统体育竞技等分为九大类。市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国家级3项,省级42项(含国家级),市级101项(含国家级和省级)。
南昌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和资源项目涵盖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所划定的17大类,共有2843条,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近1900人。在这些项目中,南昌瓷板画、西山万寿宫庙会、上坂关公灯等3项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南昌采茶戏、南昌清音、赣发绣技艺等42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南昌民谣、南昌道情、滕王阁传说等101项列入市级保护名录;城南龙灯、二塘长工山歌等226项列入县级保护名录。有南昌瓷板画传承人冯杰、南昌采茶戏传承人魏筱妹、赣发绣技艺传承人陶永红等35人成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南昌清音传承人范金莲等70人成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市有3个国家级艺术之乡,它们分别是:青山湖区灯彩之乡、青云谱区灯彩之乡、安义唢呐之乡;有4个省级艺术之乡,它们分别是:青山湖区灯彩之乡、青云谱区灯彩之乡、安义唢呐之乡、青山湖区书画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