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称建康、金陵,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市的杰出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建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6000年的人类文明史、绵延近2500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给古都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南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传承城市特色奠定了文化基础。
一、历史沿革
距今50万年前,就有“南京人”在东郊汤山活动。南部溧水仙人洞留有距今1万年以前的“溧水人”的遗迹。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鼓楼岗西北侧的北阴阳营和玄武湖畔、长江岸边就有原始人的聚落。距今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带相当密集地分布着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称为“湖熟文化”。
春秋时,南京地区“盖进退于吴楚之间”。约在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前后,江北六合出现了楚国棠邑;吴国置濑渚邑于高淳固城湖畔。战国初,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的第二年,命范蠡于今南京城南长干里筑越城,南京建城由此始。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尽得吴故地,于石头山筑城置金陵邑并“郡江东”,为南京主城建置政区治所之始。
自公元229年孙权将政治中心由武昌(今鄂城)迁来,改名建业,至公元589年,除西晋建都洛阳外,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连续在此建都,共324年,六朝时期成为南京古代城市建设史上一个极盛时期。史称“六朝古都”。尔后又有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在此建都,故又统称南京为“十朝都会”,累计的建都史达450 年之久。
公元10世纪初中期的杨吴、南唐为南京建城史上的一次中兴时期,称为金陵。南唐都城按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总体格局来布置。南唐都城相比六朝建康城“稍近南迁”,靠近了居民稠密、商业繁华的秦淮河岸。宫城内外的建筑,画栋飞檐,繁华秀丽不减六朝。惜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被金兵退败时烧毁。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称应天府,用巨砖、条石筑成的长35.3千米的都城,不仅包括了六朝、南唐的都城,又在其东部填大半个燕雀湖,另建皇城和宫城。除宫城、皇城、都城外,还兴建了西北以长江为天堑,将都城外围聚宝山、钟山、幕府山等山岗均包纳在内的周长60千米的外郭。公元1853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明以来建筑在历时数载的天京保卫战中,大多被毁。清末的洋务运动,使南京出现了金陵机器制造局、浦镇机车厂等近代工厂。1903年至1911年,沪宁、津浦铁路相继通车,并从下关到城内修筑铁路支线,改善城内南北交通,城市开始向北发展。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抗战前的十年内,曾制定《首都计划》并有所建设。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归葬中山陵,开辟自中山码头至中山门及中山陵的中山大道,包括全长约12千米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等,并以中山路延长子午线北至和平门,南至白下路,全长7千米。
1937年12月5日,日军向南京外围发起攻击,南京保卫战拉开序幕,历时8天,面对武器优良、兵力数倍的侵略者,十万中国守军英勇抵抗,日军每一次推进都付出沉重代价。随后,占领南京的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暴行持续6周,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后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成为全国13个直辖市之一。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成为江苏省省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连接起了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新世纪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更加明确了“疏散老城、建设新区”的城市建设方针,以第二届世界青奥会、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等众多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南京城市建设的重心跳出了明城墙的范围,城市空间从单中心蔓延逐步转变为多中心组团式有序发展,为南京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世界都城建设史上巧夺天工的杰作,也是近代中华民族抵抗侵略、英勇斗争精神的集中展现地和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先锋基地。南京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南北交汇、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的特色可以从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五个方面认识和理解,具体名城特色体现为:1)“襟江带湖、龙蟠虎踞”的环境风貌;2)“依山就水、环套并置”的城市格局;3)“沧桑久远、精品荟萃”的文物古迹;4)“南北交融、承古启今”的建筑风格;5)“继往开来、多元包容”的历史文化。
三、整体格局风貌
南京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城市格局演变与独特的山水环境相互交融,古城选址西临长江、北枕玄武湖,形成了“襟江带湖、山水相依”的地理形胜。诚如诸葛亮所言“秣陵之地,钟阜(紫金山)龙盘,石城(清凉山、石头城)虎锯,真乃帝王之宅也。”龙盘虎踞的南京古城与山水林融于一体,气象恢弘。
南京老城内保存有四片风貌完整的历史城区,分别是城南历史城区、明故宫历史城区、鼓楼—清凉山历史城区、北京东路历史城区,面积共计约21平方公里,四片历史城区分别象征着最具南京韵味的老城南市井文化、明都城皇城文化、民国公馆与科教文化和襟山带湖的山水文化。
四、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
截止到2018年3月,南京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25处;新公布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588处,合计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2429处。南京拥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南京明城墙(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正在推进。
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代表我国古代陵寝建设的巨大成就,南京明城墙(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城墙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完整性最好的城市城墙。此外,南京现存的近现代建筑数量多、规格高、类型齐,素有“民国文化看南京”之美誉。
目前,南京市已经市政府正式发文公布的历史建筑有68处,均为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已经初步确定,共计211处。此外,南京共计普查登记了800余处历史建筑资源点,是后续历史建筑分批次公布保护的重要筹备。
五、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历史悠久,战乱频仍,南京很多历史时期的地面遗存稀少,但与之相关历史文化仍通过众多历史传说、诗词歌赋、民俗活动等传承至今。众多历史名人及其著述、活动也给南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众多历史地名仍然提示南京历史上曾经拥有的辉煌。
目前,南京共计拥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4项江苏省和70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南京云锦织造、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剪纸 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象征着南京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手工制造业。1项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是中华民族惨遭杀戮、英勇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