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墓葬群

城关墓葬群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关墓葬群

年代:战国、汉、唐、辽、金、元、明、清

地址:蓟县城关镇

类别:古墓葬

小毛庄墓群,城关镇小毛庄,原有封土数座,最高者3余米,已平毁。地面暴露有较多绳纹砖碎块和泥质灰陶片。1991年发掘60余座,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竖穴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种,出土有陶罐、瓮、盒、壶、耳杯和五株钱等。2002年第二次考古发掘,面积43154平方米,发掘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94座。79座汉墓,以单室土坑竖穴为主,出土了彩绘陶和青铜器,在以往的汉墓发掘中很少见到。2004年第三次考古发掘,共发现7座古代墓葬,东汉砖石混合结构画像石墓即是其中的一座,为天津地区首次发现。该墓南北全长22.8米,墓室东西最宽处8.6米,方向正南北。

崔店子汉墓范围内曾出土陶壶、五株钱等。1987年发掘蓟县城关镇明敦信墓,地面封土已铲平,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构成,出土墓志一盒,买地劵一方,灰陶素面双耳罐两个,宋钱数枚。2003年对崔店子古墓群(富裕家园)考古发掘,发掘战国、汉代、明清各时期的古墓葬近百座,出土文物200余件,铜钱500余枚,战国时期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墓,形制较小,汉墓均为土坑竖穴墓。本次发掘还出土了天津地区最早的玻璃饰品。

西关汉墓群范围内,2001年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近7000平米范围之内,先后发现并发掘不同时期古墓葬63座,古窑址4座,灰坑4个,出土了陶、瓷、镏金、银、铁、铜、铅、玉、漆器在内的不同时期文物近千件。战国墓3座,均为土坑墓,其中两座出土了青铜礼器,汉墓15座,墓葬形制有砖室墓、积石墓、儿童瓮棺葬三种,砖室墓有单室、双室和双室带耳室等多种;积石墓呈长方形,由河卵石简单堆砌而成。唐代墓葬11座,均为砖室,可分为圆形、弧方形、长方形与船形几种。辽墓3座,砖室,有圆形与八角形两种。清代——民国时期墓葬31座,其中夫妇合葬墓10座,均土坑木棺墓,属平民墓葬。古窑址时间为唐代,有馒头形与椭圆形两种,规模不大,应是当时居民烧制生活器皿的小型陶窑。

东关墓地,城关东门外,明代,在5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3座砖室墓,皆东西向,长2米,宽1米,石板封盖,出土有戒指、钱币等。

七里峰汉墓范围内,2002年4月,首次发掘汉代建筑遗迹,出土16块汉代石刻。

东大井古墓地考古发掘,2002年,在8万平方米的征地范围清理汉代墓葬79座、明清墓葬28座、商周时期窑址3座、汉代灰坑29座、水井3口,出土文物1500余件。汉代墓葬多南北向,形制多样,主要有砖室墓(单室、多室两种)、砖椁墓和石室墓,西汉时期以竖穴土圹墓为主,东汉以砖室墓居多,并多带有斜坡状墓道。M106乙为天津地区迄今规模最大的西汉土坑竖墓,M109和M106乙为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带陪葬车马坑的土坑竖墓。首次获取到汉代墓葬的营造、下葬、填埋、防盗以及随葬物品组合摆放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独乐寺墓地,县城东北角城墙下,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原有墓塔,早年已毁,曾出土墓志和墓碑。现存有辽寿昌二年(1096)寂照大师墓碑、金大定十四年(1174)善成墓碑、金大定十四年(1174)“尚座清宫灵塔”铭、金崇庆元年(1212)“大金蓟州独乐寺故尚座珍公宝塔铭”等。

鼓楼南大街遗址,2004年发掘面积近4000平方米,唐辽时期地层堆积被晚期活动扰乱严重,发现了辽代房屋建筑基址,金元时期较为完整的砖砌排水道等遗迹。出土文物数量大,以陶瓷器为主。发现明清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连排式建筑基址,具有典型商业店铺的特点,出土了大量青花瓷器、陶器、玉器、钱币等。此次考古发掘揭露出唐辽、金元、明清、民国时期依次叠压的地层堆积,而且延续至今,为研究古代蓟州城市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城关墓葬群与蓟县城的必然联系,使这一地区颇具有研究价值。城关墓葬群分布于蓟县古城及四周,发掘研究墓葬的存在对研究蓟县古城的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及城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地区墓葬遗迹丰富,涵盖时间长,墓葬种类丰富,有的是天津地区首次发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民国时期,跨越数千年,每一时期墓葬形制也不完全相同,战国铜器墓,唐代圆形砖室墓,辽代的八角形墓葬,汉代带陪葬车马坑的土坑竖穴墓,东汉砖石混合结构画像石墓均属天津考古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城关墓葬群范围内,天津地区还首次发掘汉代建筑遗迹,出土了16块汉代石刻,精美生动的汉代石刻在全国汉–古中也极为罕见,填补了我市汉–古的一项空白。

南北文化交融,地方特点明显。战国中原青铜礼器与山戎文化特点的青铜短剑共出,汉代砖室墓与积石墓并存,唐墓出土较多的加砂简腹罐,颈部饰波浪纹或其他几何纹饰。这些葬俗体现出从战国一直到唐辽,燕山地区南北文化交融从未间断,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