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懂古诗词

读懂古诗词可以分三个层次:①读懂字面意思;②读懂情思和人;③读诗词艺术之美。解读古诗词可选用三个视角:①言语角度;②时间、空间、力度、速度(简称时、空、力、速);③文化意义。①是基础、重点;②③是重要补充。这三个视角需要综合运用。

\n\n

一、言语角度包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两个方面。言语内容指字、词、句,言语形式是运用字、词、句的各种技巧。

\n\n

(一)解读言语内容

\n\n

首先要读懂言语内容,人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翻译。例如读“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同学们一般把首句直接译为:“清晨我走入古寺”,或“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字面意思准确,但见不出诗人情思。有一种观点:诗的本质是抒情。读诗词,如果不透过文字见到情思,那只是懂了字面意思而已。所以翻译,应尽量见出诗人情思、生命状态。其办法是“组词翻译,咬文嚼字”。具体操作为:根据诗境,以每个字(古诗词中的单字一般都是语素,非语素的字不能拆开组词)为基础,尽量多组词,然后整合适宜的词来翻译诗句。步骤分三步:①“组词”,扩大对诗词内容的联想和想象,有助于读者深挖诗人情思;②“比较、取舍”所组词语,即咬文嚼字、理解诗句内容、挖掘情思;(3)整句翻译,即整合众多信息,理解字面意思、挖掘诗人情思。据此,我们重新翻译“清晨入古寺”。

\n\n

①组词

\n\n

清——清爽、清静、清明、清朗、清澈、清雅……

\n\n

晨——晨曦、晨光、早晨……

\n\n

入——走入、进入、步入、跑入……

\n\n

古——古老、古朴、古色古香、古雅、古旧……

\n\n

寺——寺庙、寺院、禅寺……

\n\n

②比较、取舍

\n\n

清——清爽、清静、清明、清朗、清澈、清雅……

\n\n

比较结果:这些词或含情绪感受,或能见出光色。都可修饰诗句中的“晨”字。

\n\n

晨——晨曦、晨光、早晨……

\n\n

比较结果:“晨曦、晨光”能见出“清晨”光色特点;“早晨”只是抽象的时间表述,舍去。

\n\n

入——走入、进入、步入、跑入……

\n\n

比较结果:“步入”更符合诗境,能见出诗人悠闲的状态。“走入、进入”表述了事件但不能暗示情感;“跑入”可以见出着急的情绪,但不符合清幽、宁静的诗境,故此三词舍去。

\n\n

古——古老、古朴、古色古香、古雅、古旧……

\n\n

比较结果:这几个词都可修饰诗句中的“寺”,但最见情思的是“古朴、古色古香、古雅”,故舍去“古老、古旧”。

\n\n

寺——寺庙、寺院、禅寺……

\n\n

比较结果:“寺庙”较俗,“寺院、禅寺”更显文化色彩,更显诗人崇敬、欣赏之意。其中“禅寺”与标题中“禅院”的称呼相近,故取“禅寺”为宜。

\n\n

③翻译整句

\n\n

在一个清静、明朗的早晨,我沐浴着晨光,步入山间古雅的禅寺。

\n\n

比较而言,这样的翻译更能见出诗人的情绪状态。如果翻译整首诗词,请注意诗句间的逻辑衔接。

\n\n

(二) 解读言语形式

\n\n

在译读诗词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从“言语形式”深挖诗人情思。六种形式值得关注:①句子成分的显隐、顺序;②声音节奏;③话题跳转;④表达方式;⑤修辞方法;⑥表现手法等。其中①②③三种言语方式总被同学忽略,所以拟举例详述。④⑤⑥三种言语形式是同学们所熟知的,故本文略而不述。

\n\n

①从句子成分的显隐、顺序解读诗词

\n\n

为遵循诗词格律要求,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诗(词)人有时会隐去句子的某些成分,或改换成分的顺序。句子成分的顺序或显隐,通常能反映人们的认知方式;在诗词中,则反映诗(词)人心理思绪的特征。

\n\n

例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按散文语序应这样表达:“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散文表述中,在宾语位的“英雄”,在词中却占据了主语位。从表达效果讲,首先“英雄”前置为焦点,更显出“英雄”在词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在主语位的“英雄”似有二指:一是孙仲谋,二是容易让人联想到词人自己。乍一看,这一表述略显模糊,而正是这种模糊,我们看到了词人“英雄惜英雄”的心理状态。另外,把“无处觅”紧缩为“无觅”,语言更为凝练,凸显了对英雄杳无踪迹的悲慨;把“无”的宾语“处”,移到“孙仲谋”后,则寻觅的空间感立马彰显出来。我们由此可以想见词人到处寻觅、追忆英雄孙仲谋的心理状态。

\n\n

除了改换顺序,诗词还喜欢隐藏某些句子成分。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在这首小令中,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个短句中有主语、谓语。其余所谓的“句子”,我们真看不出主谓语在哪儿。从语法角度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根本算不上句子。它们只不过是名词的堆砌而已。但在翻译时,我们又不得不补出主谓成分,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句子。马致远为何要堆砌这些名词呢?撇开格律要求不论,就语言事实讲,有谓语的句子,表述意思一般都很明确,而这些没有谓语、主语不明的语言形式,则情思更含蓄。所以,剔除了谓语后,诗句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能暗示情思,更能显出诗人说不尽、道不清的复杂心理。

\n\n

②从声音节奏解读诗词

\n\n

“声音节奏”也能暗示情思。例如,通常律诗每联上句最后一字往往是仄声字,每联下句最后一字是平声字。一联未完,上句末尾却以强猛、斩截,或顿挫、急促的仄声字结尾,给人一种突然停住的感受。这类似音乐中的休止,它暗示着某种情思。一联完结,下句却以舒缓、悠长的平声字作结,让人总觉得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n\n

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在”是仄声字,“深”是平声字。结合此联意思,仄声字“在”的强猛、急促、斩截的语气,似乎显出杜甫因“国破”而感到深深悲哀。再看下句“深”字,平声,读来声音稍稍拉长。同仄声字比,此处节奏稍有变化,于是在一联结束的地方自是情思隽永。读者对长安城“破败荒芜、了无人气”的感受,也随着拉长的“深”字读音,开始在心间绵延、回荡,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n\n

在春望的首联中“破”字值得玩味。它的读音里有一个饱满的元音[o],配上去声调,听起来很有爆破的力量感。感觉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力,瞬间崩塌了一般,于是自感一种哀痛从杜甫心中喷涌而出。

\n\n

另外,诗词也通过叠词、反复、长短句搭配的言语方式来凸显声音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暗示情思。例如,李清照《如梦令》(其一)“争渡,争渡”,其二中的“知否,知否”都是短句,再加之反复,读起来有一种急切的情绪。再看《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堆砌叠词,一个叠词一个音步,三句是2+2+3的节奏。读来令人感到:李清照的孤苦情绪随着这种节奏愈发密集、深重。

\n\n

③从话题跳转处解读诗词

\n\n

诗词的思维一般都比较跳跃。它们跳脱的言语方式,为理解诗词带来一些困难。解读诗词,要关注上下联、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请看李贺《野歌》:“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诗歌首联、颔联的话题是“射猎”,颈联的话题却是“感叹不遇”,尾联又转而描绘“春柳”。要读懂此诗,我们就不得不问:这三个话题有怎样的联系?其实,诗歌前四句是诗人排遣自己心头苦闷、抑郁的方式,颈联则是因为苦闷、抑郁而发的感叹和决心,最后两句是暗示诗人对未来的乐观。这样梳理一下全诗,贯通了话题之间的逻辑,诗意也就明白了。

\n\n

话题的跳转不仅表现在每联之间、每句之间,还表现在一句之中的词语之间。例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中每个名词就是一个话题,只有搞清楚这些话题的关系,才能把它们翻译得合乎情理: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n\n

二、从文化视角解读诗词

\n\n

文化视角包括:传统认知、历史背景、文化典故、风俗习惯等。这些内容对诗人情思的表达有一定作用,解读时要留心。一般来说,诗词中常用意象、历史背景和典故里都隐藏着诗人的情思。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不赘述。这里主要谈谈诗词利用人们传统认知来暗示情感的例子。

\n\n

例如杜甫《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其中“丞相”是对诸葛亮的敬称,这是人们共有的传统认知。据此可以读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尊仰之情。“森森”,人们的传统认知是“高耸、茂盛繁密、威严可畏、寒凉”的样子,从中可以联想出诸葛亮的伟大人格,同时从“寒凉”的认知中,又能见到祠堂的冷清。

\n\n

再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意味着孤寂,“居延”远在西北边塞,意味着诗人漂泊天涯,行程艰苦。如果懂得这一传统认知心理,就能读懂王维当时的情绪。

\n\n

又如: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写到:“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传统认知中,“香”好闻,令人愉悦;“溽暑”潮湿闷热,令人难受。所以,朗读起来,“燎沉香”宜用愉悦的腔调,“消溽暑”则当有烦闷之意。细心的读者还能从声音角度找到这些情绪:“香”为平声,读来舒缓,可配愉悦之情;“暑”是仄声,读来顿挫、急促,显出些许不悦。另外在人们的传统心理中:“鸟雀呼”,动听又衬静,“晴”则感受佳,“侵晓”觉清凉,“清圆”乃是美,“风荷举”中见精神。故《苏幕遮·燎沉香》的上阕有清净、恬淡之美,令人愉悦。

\n\n

三、从“时、空、力、速”探究诗词的情思特点

\n\n

人们习惯用物理范畴隐喻心理范畴。诗歌中所谓的“意象、意境”,实际上就是包含情思的时间和空间。诗词中的时空关联着事件,事件的力度、速度与情思的特点也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关注诗词中:时间的长短断续,空间的大小圆扁,力量的轻重(含势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物理特点。“时、空、力、速”隐藏着诗人的情思。

\n\n

来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压”字可见千钧之力;“欲”表明城将摧而未摧,在心理感受中那一刻时间似乎中断、凝固;整句描述了一个大而扁的空间,令人压抑、紧张、恐怖。“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开”显出甲光刺破黑云的力度、速度,空间向外强势扩充;由此可以想见城内守军士气高昂,面对敌军反应迅速、威武神勇。

\n\n

“角声满天秋色里”,“满天”表明空间广、战争规模大;“秋色里”关乎时间,其文化意义寄有哀情,由此可见战争之惨烈。“塞上燕脂凝夜紫”,“凝”,鲜血凝结,虽为事件,但动态、速度并未彰显,由此可联想到:“塞上”这广阔的空间一片死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其中“半卷”意味着空间缩小、力度弱化,表明援军行军谨慎小心;“霜重”从力度看,则见霜多寒威,“声不起”则见鼓声力度小,显出因天寒战士们擂鼓不响,很是艰苦。

\n\n

再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句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描述的空间何其广大!毛泽东心系天下、担当宇宙的伟大格局就被彰显出来。还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联描述的心理空间十分广阔,凸显了杜甫的伟大人格。

\n\n

“言语内容与形式,时、空、力、速,文化意义”三个视角应综合运用。初学者用此方法解读诗词,会费一些时间、精力,但运用纯熟后自能读懂文本,收获审美的愉悦。如果急于应考,最好再学学“取巧”的办法,例如根据诗词注释、选择题选项、题材内容、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等方面来解读诗词。

\n\n

(《高中生》2020年4月下半月刊封面)

\n\n\n\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