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乌力格尔即“胡尔沁说书”,是在“胡尔”伴奏下说唱故事,以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为内容,以胡尔沁(艺人)为载体,以吟诵、说唱、拉击、表演为表现手段的蒙古族曲艺形式。
乌力格尔产生于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的成吉思汗时代,这一时期主要用“胡尔”或“朝尔”说唱《江格尔》《格萨尔传》《成吉思汗传》等英雄史诗。
十七世纪,蒙古勒津部从河套地区东迁到今阜新地区驻牧,与原居于此和相继移居该地的其他部族一道,在接受农耕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独具一格的蒙古勒津民间文化,乌力格尔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时期,很多汉文古典长篇小说被译成蒙古文小说,尤其是恩可特古斯创作的长篇古典章回体小说《唐书五传》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艺人的说唱书目,从而在蒙古勒津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像旦森尼玛这样著名的乌力格尔艺人,推动了乌力格尔艺术的发展繁荣。
乌力格尔的本质和特征是由它的内容和形式所决定的。说书内容以长篇史诗、说史小说、神魔故事、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为题材,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歌颂人间的真善美,抨击世间的假恶丑。其形式以说唱、拉胡琴表演为主。
蒙古勒津乌力格尔特点具体表现为: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增强对听众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说唱语言大众化,多用蒙古族传统的谚语、成语和方言土语,语言丰富,通俗易懂,表现力强;曲牌、曲调多采用民歌、民间乐曲、寺庙音乐,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感染力强;边说边拉,似说似唱和韵白吟诗相结合,有时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停琴独白,叙述很长一段情节;汲取了戏曲的优点,一人充当多角,一问一答,直接对白;表演有独到之处,因四胡是伴奏乐器,可奏出书中人物使用的刀枪棍棒等道具发出的声音,以虚为实,虚实相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蒙古勒津乌力格尔的演奏者主要分布在今阜蒙县35个乡镇300多个蒙古族村屯,鼎盛时期曾有300多名艺人。乌力格尔有20多个套路、70多个词牌、20多个曲牌、数百个曲调,有历史小说类和当代事件类120多个书目。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人们通过多年的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技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鼓舞和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乌力格尔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2006年,乌力格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标题:流动的英雄史诗:蒙古族乌力格尔说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