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有诸?”
\n\n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2]。”
\n\n
曰:“若是其大乎?”
\n\n
曰:“民犹以为小也。”
\n\n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n\n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3],雉兔者往焉[4],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5]?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6],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7],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n\n
注释:
\n\n
[1]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2]传:指古代文献。朱熹《集注》:“传,谓古书。” [3]刍荛(ráo):割草采薪。刍:割草。荛:柴草。亦用作动词。 [4]雉兔:用作动词,指猎取野鸡兔子。 [5]以上三句意为,文王与百姓共同享用它,百姓认为太小,不是很自然的吗?同:共。指共享。 [6]郊关:四郊之门,起拱卫防御作用。 [7]此句意为,这就好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阱:陷阱。
\n\n
原边注:
\n\n
与民同之,故民以为小;不与民同之,则民以为大。
\n\n
点评:
\n\n
本章论推己及人,“与民同之”。孟子不反对君主可以有私人财产、物质享受,但主张君主应“与民同之”。“与民同之”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君主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享受,孟子都用这一原则来处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推己及人”,靠国君的道德自觉,而国君的道德自觉则需要孟子这样士人的诱导。本章以园囿为例,说明文王与民同之,故民以为小;宣王不与民同之,则民以为大。前者是与民同之的榜样,后者则是反面代表。
\n\n
\n
作者:梁涛(解读)
\n\n
出处:《孟子》,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
\n\n
授权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