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时代的苍生大医

天公泣泪,不舍巨匠陨落;万众同悲,送别苍生大医。

2021年5月26日清晨,细雨如织,阴云低垂。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冒雨早早守候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他们共同来送别“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最后一程。

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身着藏青色海军军装的吴孟超遗像悬挂中央。白色蝴蝶兰和淡黄色玫瑰组成的花丛中,身盖党旗的吴老面容慈和、安详躺卧,笔挺的军装左胸前别着一枚鲜红党徽——这是他唯一佩戴了一辈子的“饰物”。

5月22日13时02分,吴孟超走完了他99年的传奇人生。从17岁立志回国从医报国,到97岁仍奋战在无影灯下,他主刀16000多例手术、救治近20000名患者,用“一生披肝沥胆、一心报国为民”的赤子情怀,向世人诠释了何为时代的苍生大医。

26日上午8时30分,在激昂回响的《国际歌》声中,吴孟超的亲属、战友、同事、学生、患者……一批又一批各界人士来到吴老的遗体前肃立、默哀、鞠躬、绕灵一周,将一朵朵芬芳的康乃馨献在吴老身畔。

“吴老对手术室的钟爱甚至超过了家。哪怕周末,他都要来手术室洗个澡。而做完手术后的洗澡更是他的享受。他从不要别人帮忙,一个人站着淋浴时,他还会‘金鸡独立’,用手指揉搓脚底心。这可是一个95岁老人在单脚站立啊。”曾和吴老多次搭台做麻醉的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医生陆智杰哽咽着说,“吴老去世前两天,我突然梦到了老人家。平时的梦记不住,那天的梦记得特别清楚:我梦到吴老来手术室上台了,我问‘吴老,您身体好了?’吴老说‘好了,就赶紧来手术室了……’”

忆起吴老最后的时光,他的学生、著名胆道外科专家姜小清满怀悲痛。他告诉记者:“最近两年,吴老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他生病住院期间,我隔几天就去看看他老人家。2019年,我主编的胆道肿瘤诊疗系列教程第一本《胆道肿瘤临床诊疗聚焦》,吴老亲笔题写了书名,并担任主审,身体许可时还亲自审阅。这也是吴老最后一次给学生题词了。”

来送吴老最后一程的,还有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红阳。王红阳刚从国外回到医院时,曾向吴孟超提出,一定要医院新建一个消化内科,这样她就可以建起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基地和转化医院的平台。吴孟超一口答应,这位有战略眼光的外科学家知道,肝脏肿瘤的基础研究对人类最终征服肝癌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当时,还没有所谓研究型医院的概念,吴老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将王红阳的实验室建在医院,并新建消化内科。

“获奖无数轻拂袖,大医精诚万民安。”在吴老离去时,王红阳写下两句这样的话。

26日14时许,遵照吴老遗愿,安放有老人家骨灰的灵车缓缓驶向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这里坐落着他一手建起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吴孟超有3个女儿,可他却曾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安亭分院,一个是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将来我们将形成以安亭分院为总部的,涵盖肝癌诊治从基础到临床的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

吴孟超的思维总是惊人的超前。“我从医七十余年,其中有六十多年是和肝癌打交道。如今时间不多了,我必须给肝癌研究的后来人搭建一个攻克肝癌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

2006年春天,已84岁高龄的吴孟超联合其他6位院士向国家有关部委呈送报告:“我们建议,以‘两弹一星’和神舟六号攻关精神和运行机制为榜样,组成打破部门界限、学科界限的肝癌攻关协作组……”

那一年,吴孟超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医学家。站在人生辉煌的顶点上,他牵挂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十多年后,躺在病床上,吴老最关心的还是安亭分院的建设发展。他说:“等我病好了,我要住到分院去。”

然而,这一天终究没有到来……

来到安亭分院,医护人员自发地在道路两旁送吴老最后一程。陪伴父亲最后一次来到安亭院区,吴老的女儿吴玲眼泪止不住地流。她回忆:“工作就是他最开心的事情,直到前几年,父亲坐着轮椅,还要去他一手筹办的安亭分院看看,来回车程2个多小时,老人家一点也不觉得累。”

在现场,吴孟超的学生、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外二科主任王葵说:“吴老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奠定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基业,这就是我从吴老那里得来的最大财富。”

来送吴老最后一程的,还有海军军医大学的一大批青年学员。

“今天,我们也要接过吴老的‘手术刀’!”海军军医大学四大队学员张西德说,“我从没感到吴老走远,今夜仰望星空,我会看到那颗‘吴孟超星’依然璀璨。”(科技日报记者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