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质朴的造型,亮丽惊艳的色彩,深沉凝重的底色,优雅亲和的图案,特色鲜明的犄纹……处处彰显着雍容华贵,处处散发着草原的芳香,这就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峰市翁牛特旗蒙古族刺绣。
翁牛特旗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由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发明创造的纯粹的民间艺术,历经千百年历史传承与不断创新,日益彰显出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
翁牛特蒙古族刺绣最初只限于蒙古袍的右袵和袖口,后来逐渐发展到蒙古袍的前襟、后襟、靴子、鞋子、帽子、烟荷包、褡裢、枕套、鞍具等。刺绣的产生离不开服饰,它是在服饰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中衍生出来的。
元朝时期,居住在翁牛特地区的蒙古族妇女心思灵敏,善女红,许多民间艺人负责为弘吉刺部的王公贵族制作服饰,出于装饰的需要和对主人身份地位的匹配,艺人们开始在不同人物的服饰上绘制形态各异的图案刺绣,所以翁牛特蒙古族服饰具有起点高、意境深、张力大、工艺复杂等特征。
清朝时受满族服饰的影响,翁牛特蒙古族服饰在外形、构图、刺绣和制作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底色凝重、色彩华丽、构图朴素、厚度饱满、刺绣精美、制作精湛的特点,既有北方高寒地区游牧民族的服饰特色,体现着蒙古族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又彰显出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闪烁着民族智慧的光芒。
刺绣作为服饰的精华,为服饰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刺绣的用料有棉布、丝绢、绸缎、皮革、毛毡、棉线、绒线、丝线、绣花针、绣花架、撑子等,由于用料简单,就地取材,刺绣装饰体现在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工艺有手工刺绣、盘绣、勾绣、剪贴、布贴等,每种工艺都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或平面,或立体,或凹凸有致,或错综繁复,层次鲜明,厚重感强。
常用的针法有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撵针法、结疙瘩针法等20多种,针法的交替运用,使本来平面的构图实现了颜色的自然过渡,呈现出色彩的渐变和光影的虚实,将呆板的平面图案转化为气韵生动的立体图像。这些看似平凡的针法,其实充满着巧妙与智慧,独特与别致。
刺绣图案大多来自草原上的花草、鸟兽、蝴蝶、虫鱼和与牧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石榴、桃子、云纹、犄纹、回纹、吉祥图案等,多达30余种。这些动植物的图案,大多寓意吉祥、长寿、多子多福、风调雨顺等丰富的内容,构成了蒙古族刺绣图案“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征。
蒙古族刺绣艺术是世界公认的民间艺术精华,翁牛特蒙古族刺绣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造型纹饰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被称之为“指尖上的艺术”。
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穿针引线,上下飞舞,横联纵合,倾注了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蒙古民族厚重的文化积累和向往美好的民族品性,绣出了五彩斑斓、天人一脉、万物和谐共生的理想世界。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们靠绣花的双手把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至今,成为民族识别的标记,成为民族存在的生命线和民族发展的源泉。
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翁牛特蒙古族刺绣项目有30多名传承人参加了“国家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传承人的技艺水平、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由于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专门从事蒙古族刺绣、服饰制作的企业、店铺逐年增加,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翁牛特蒙古族刺绣的产业化之路也越来越明晰。
2019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承办的蒙古族刺绣培训项目整体落地翁牛特,为翁牛特旗培训刺绣传承人20名。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引导和专业性的实践指导、现场观摩,使传承人视野不断拓宽、审美能力和技艺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的创意、设计、营销理念开始在人们的意识里扎根。利用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增加收入,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改善了牧民的生活,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目标。同时,由刺绣传承人牵头举办培训班,让许多贫困家庭的妇女掌握了这门手工技艺,成为贫困家庭的增收渠道,为脱贫攻坚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刺绣和服饰作为民族的标志进入旅游景区,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增强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直接促进了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原标题:翁牛特旗蒙古族刺绣中的草原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