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航天人以其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为祖国的科研事业站好每一班岗。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看到一个又一个在平凡岗位中不平凡的人,他们身上对工作的执着,对工艺的精雕细琢,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匠人精神”。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239厂总装中心总二组班组长冯辉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飞航产品总体装配大师。
冯辉是80后,他出生在北京昌平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家背靠燕山山脉,距离北京天安门广场50多公里。小时候,他的梦想就是去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看一看。
他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时,是一位16岁的青涩少年。此时的他,不曾想到,若干年后经他之手完成的飞航产品会行进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1/400的差异
产品总装,顾名思义就是总体装配,是产品集成的最后环节,是将各零散部件拼接在一起的关键步骤。如果用电脑举例,就是“攒机”——将常人眼中杂乱无章的螺钉螺帽、电缆线头合成性能完备的高科技产品。
冯辉作为总装操作工进厂,今年已是第20个年头。20年一钉一线的钻孔、搭接足以让他成为总体装配专业的专家级技师。“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每人只负责一道装配工序,或者装配金属结构,或者搭建螺钉、敷设线缆,再或者选择电缆测试。”
在同一岗位深耕细作20年的冯辉,已经轮转过各道工序。期间,他自学了产品结构力学知识,掌握螺钉螺帽铆合技巧;辅修了电路原理课程,熟稔敷设线缆方法,做到架设通电导线互不干扰。
每当接到产品图纸的那一刻,冯辉的脑海中总能程序化地生成产品三维立体模型,每个零部件自动找正位置,自然而然地搭建成为智能化的产品。
对于装配环节轻车熟路的冯辉来说,最艰难的环节莫过于交付前的多余物检查。航天产品精密度高,装配完毕,产品体内不允许出现“多余物”。出厂检验,产品中哪怕有一颗不小心遗落的螺钉,也只能整体拆卸重新装配。
“装起来容易拆下来难,二次装配会比第一次耗费更多时间精力。”提起这个,冯辉皱起了眉头:“我们计算过,即使结构简单的产品上也会有400余个不同的螺丝钉,每个螺钉的直径、长度相差不过1毫米,几乎无法用肉眼辨别。”
冯辉带领他的团队向外科医生借鉴经验,在“手术”前将400个螺丝钉分门别类,分层放在不同的格子里,每个产品螺钉定额定量,形成单件配套物料盒。装配完成后,一旦发现少了一个螺钉,那么就会将当天的工作重新检查,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多余物的产生。冯辉笑着说:“装配次数多了,400个钉,凭手感就能辨别出来。”
悬浮的部件
因疫情影响,前道工序滞后,逐次累加给总装带来巨大的进度压力。然而厂里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更是要求总装工人以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精细化的操作规程全力以赴投入生产。
5月,冯辉接手的项目上线以后,他就开始时刻思考整体装配的完整流程。首先,产品划分模块分头组装,最后拼接合拢。
最让冯辉担忧的就是合拢,因为它就像太空舱对接,一旦失败,就会面临产品报废、前功尽弃的局面。冯辉曾经在这个环节经历过重大的失败,如今他依然记忆犹新——那还是生产任务最紧张的时期,眼看总装进入最后环节,现场左边两个工人,右边三个工人,两边合拢,大功告成。然而产品接电立刻冒了烟,设备烧毁,造成重大装配失误。
冯辉气馁了,沮丧了,最难过的更是对不住日夜加班焊接电缆的同事,以及兄弟单位的设备。
冯辉放下心里的包袱,一点点查找原因。他发现在对接过程中,线缆过长“炸毛”引发短路,这是不易避免的操作误差。此后的几年里,冯辉班组每当做到对接环节,都是小心再小心,一个工序常常耗费数个小时。
困扰冯辉多年的问题,因为一次乘坐高铁的经历带来了灵感。他联想到了磁悬浮列车,“悬浮”对接的念头叩开了他的思路。
冯辉出差回来没顾上回家就匆匆赶到技术组,将这个想法和盘托出。这与厂里总装自动化的设想不谋而合。“我们不用磁悬浮,而是选取更为简单易行的气悬浮,利用大气压将对接部件顶起来,”车间书记刘岳麓说,“产品悬浮在操作台面上,只需要两边各一个工人抻直导线,有效避免了线缆过长的问题。”
而且,悬浮的部件隔绝了物理的碰撞和摩擦,大幅减少产品可能出现的划痕划伤。一个灵感改变了总体装配的模式,装配人数减少、装配质量提升,降本减员增效。当年这个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在整个三院推广应用。
以此为契机,239厂总体装配专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冯辉作为高级技师加入团队,带领总装从手工装配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紧密配合才是制胜法宝
这些年来,冯辉班组装配的各型号产品,每件少说也有几百斤,通常需要5~6个人同时操作。作为班组长,冯辉深知,总装从来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任务,班组成员的紧密配合才是总装人制胜的法宝。
怎样增强班组凝聚力,冯辉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平时装配过程中,班组长冯辉总是在工人四周走动,他不是在闲逛,而是在观察,他观察什么?
冯辉在观察每个组员的装配能力。他按专业将一个组又分成结构、线缆、管线、测试等若干个小组。每组两个人,以技术能力划分为一岗、二岗,一岗带着二岗干,每一个安排背后都深藏冯辉的良苦用心。
“我们班组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个人情绪影响工作”,冯辉说,“只有全组上下一条心才能人心齐,泰山移。”
少年务农的生活给了他坚实的身体、坚韧的性格,以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梦想的决心与勇气。正是这种精神支持他攻克一个又一个装配难关,攀登航天制造技术的高峰,最终完成飞航产品交付,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经冯辉之手的飞航产品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内心无比激动,因为,这一刻少年的梦想已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