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举办上市研讨会。作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和全市转型创新的主战场,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
在此前举行的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孙燕荣发布了《202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在2019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获前三名。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和龙头竞争力5个主要指标均名列前茅,在被认为含金量最高的产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一。同时,人才竞争力也攀升至第一。这是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两年在产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一。
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自2006年起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园区已形成从孵化、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条,集聚了1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包括自主品牌企业1200多家、外资企业200多家,2019年实现产值9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幅。
国内新药研发的排头兵
10月9日,今年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宣布,其与美国礼来制药集团共同开发的抗肿瘤药物达伯华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用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这是继达伯舒、达攸同、苏立信之后,信达生物第四款获批上市的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药物,也是今年6月中旬以来,企业第三次公布其研发的单抗药物获批上市。
成立9年,推出4款单抗;3个多月,3款新药“扎堆”获批……作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头部企业的信达生物,是中国拥有单抗药品上市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信达速度”是当之无愧的全球药企之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在新药研发领域,园区企业已有9款新药获批上市,累计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304张,其中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229张,占比75.3%,47个项目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支持。在技术壁垒最高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领域,园区企业2019年新增生物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24份,占全国同期的21%。
在医疗器械领域,园区企业已获医疗器械注册证783张,其中三类268张;12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江苏省进入该“绿色通道”产品数量的39%。分子诊断、高端影像设备等领域呈集聚效应,部分产品实现进口替代,朗润、飞依诺、康众等企业的一批高端产品打入“一带一路”国家及欧美市场。
在生物技术及新型疗法领域,园区已集聚超过100家相关企业,细胞治疗、生物芯片、基因测序与合成等前沿领域形成一定规模和技术领先优势,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B村”作为后来者精准突围
在园区里有一个园中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但是,企业家们更喜欢称这里为“B村”,这一亲切称呼由产业园英文名BioBAY演变而来。
“B村”的服务团队则将落户的人才称作“客官”,将自己称作“店小二”,为的就是向客户表明“产业服务者”的初心不改。
全国医药产业园区众多,“B村”成立于2007年,从成立时间来看并不算早。作为一个后来者如何突围?“B村”给出的答案是:精准的定位和差异化竞争。
对此,派格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CEO徐敏很有发言权。他是“B村”的首批“客官”之一。徐敏这批“客官”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海外科学家,背景虽有所不同,但回国后,他们都选择在中国创建自己的公司,投身新药研发。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告别了缺医少药的困境,医药产业在艰难中起步,如今已迎来爆发式增长。本土药企从“仿”到“创”,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然而在10多年前,没有太多人相信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可以耐得住性子做创新,也没有太多投资人愿意投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但是“B村”和别的园区单纯招商不同,十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专注做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的定位,并努力营造一个涵盖“预防—诊断—治疗”全链条的高端人才生态圈。
为了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园区近年来除了推出滴灌式扶持政策、保姆式亲商服务,更加注重加强顶层设计。以产业为导向引进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引导人才及其项目实实在在地嵌入园区产业链,用良好的产业生态“黏”住人才。目前,园区聚集的各类生物医药创新人才的总量已超过4万人。
现在,从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到中间的第三方服务,“B村”一应俱全;从中试、毒理分析到伴随诊断,“邻居”们都能做。“B村”成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
全球资源汇聚加速强链补链
7月上旬,一场签约仪式将业界的目光聚焦到园区。亚盛医药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强强联合,宣布携手建设“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亚盛研究院”。一个是国内较早专注于原创新药研发的企业,拥有8个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一类新药;一个是首批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全国综合性医院中最大的血液学诊断平台。亚盛医药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这次“牵手”,是园区第“N”次出手为生物医药产业强链、补链。
“这是双方合作的起点,也是合作的落脚点。希望我们的合作能体现院企合作、协同创新的积极效应,共同推进血液肿瘤相关创新药物的临床开发,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说。
无独有偶,10月下旬,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首个技术创新中心——分子诊断技术创新中心正式启用。该创新中心依托核酸诊断、生物传感器及SimCell、抗体诊断3项技术,开发医学、环境及食品安全3个领域的多种快速诊断技术,今后将为专业检测机构、医院、社区、海关口岸及普通家庭提供包括感染性疾病、癌症、糖尿病、抗生素及农药残留、综合毒性和环境污染物等的快速检测。
回望来时路,吸引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落户,引进牛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31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14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入驻,每一步都显示出园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良苦用心。
当前,苏州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园区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的核心区,主动整合高校、院所、载体、企业等优势资源,以产教融合为支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将助推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立足高地勇攀高峰。(记者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