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新自然保护区

加新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加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东南部。西起大尖岭与陵水交界,东至东岭,北起连沟田岭,南至牛岭,东南侧紧邻南海,呈西南—东北走向。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0°16′542″—110°12′481″,北纬18°40′330″—18°38′664″之间。该保护区涉及万宁市礼纪、南桥2个镇和南林、兴隆、东和3个农场。总面积113829亩。其中,核心区面积56121.1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3%;缓冲区面积32384.2亩,占总面积的28.4%;实验区面积25323.7亩,占总面积的22.2%。是以保护热带低地雨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貌类型为中低山丘陵,自西向东倾斜,呈阶梯状下降。中山地貌主要分布在保护区西部,包括蒙水岭、吊水岭等,由花岗岩构成,风化土地为花岗岩红壤;低山地貌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部,包括鹦哥鼻岭、猴子公岭、尖岭山、五坑岭、铜铁岭等,土壤主要为花岗岩赤红壤以及少量花岗岩黄壤;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部和东部,包括大翁岭、村仔岭、大枝岭、黑紫头岭、猪屈岭、东岭等,由花岗岩构成,土壤主要是花岗岩砖红壤及部分花岗岩赤红壤。

保护区所在万宁市地处低纬度,在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丰富,温度偏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

气候温和、温差小、积温高。年平均气温24.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8.7℃,极端最低气温1.5℃;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8.5℃,极端最高气温41.3℃。全年有9个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无霜期350天以上,气候宜人。≥10℃活动积温为8428.8—8928.4℃,有效积温为4743.3—5264.9℃。

保护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3科、677属、1288种 (包括变种、亚种和变型)。其中材用植物约401种、药用植物623种、油脂植物86种、芳香植物58种、蜜源植物102种、纤维植物56种、野生果树66种、观赏植物196种、饲料植物51种、绿肥植物22种、杀虫植物24种、单宁植物27种、淀粉植物16种。分别占海南岛(204科、1 206属、3325种)和全国(337科、3 200属、26276—27268种)种子植物总科、属、种数的78.9%、56.0%、38.3%和47.8%、21.0%、5.0%—4.8%。该区系热带性质强烈,其中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各占总属数(除去世界属)28.1%和29.5%;在种级水平上,热带成分占绝大多数;本地区中国特有种279种,占总种数的21.8%,其中海南特有植物121种,占该地区中国特有种的43.4%。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在科、属、种3个层次上均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属、种占绝对优势。

保护区蕨类植物119种,隶属40科、71属。含6种以上的科有水龙骨科、金星蕨科、铁角蕨科、叉蕨科、陵齿蕨科、膜蕨科和凤尾蕨科,它们是组成保护区蕨类植物的优势科。根据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本区的蕨类植物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成分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的95.31%和75.21%,说明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热带性较强;本区蕨类植物大多数是林荫湿生或附生类型。七指蕨种群是该区珍稀蕨类植物,应该加强保护。

共有野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85种,其中属于1999年国家重点Ⅰ级保护的植物有2种,即海南苏铁(Cycas hainanensis)和坡垒(Hopea hainanensis),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10种。在野生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85种中,乔木种类有26种,灌木6种,草本51种,藤本植物2种。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该地有5种国家Ⅱ级保护蕨类植物,即水蕨、七指蕨、毛轴桫椤、金毛狗、黑桫椤。

保护区记录的野生陆栖脊椎动物有17目41科78属94种。其中两栖纲1目5科9属10种,爬行纲3目9科20属21种,鸟纲9目23科43属57种,哺乳纲4目4科6属6种。鱼类23 种,蝴蝶33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