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的旅行:让我们来看看水是怎样周游世界的!

2020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

江河湖海奔流不息;天空突然会落下雨滴;有的地方因干旱而土地皲裂;有的地方常年有湿润的空气……所有这些都是以水为载体,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水,看一看小水滴究竟是怎样进行全球旅行的。

我的旅行线路图

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正在海面上随波荡漾。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身体,伴随着阵阵海风,我感觉自己开始变得轻飘飘的,就像是被风拽着飘走的蒲公英,逐渐地变成了空气中的水汽,我的形态也由液态变为气态

在大海上空飘荡时,风把我吹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高到温度不断下降,我开始觉得冷飕飕的,低下头发现脚下的大海变为陆地。我开始凝结,变成了高空中的液态小水滴,有的小伙伴甚至变成了小冰晶,我们一起成了天空中美丽的云。

随着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在身边聚集,我们终于承受不住自己的重量,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最终形成降雨。我最终降落到了一片小树林的土壤中,在这里慢慢地渗入地下,汇入一条地下河中,并随着河流奔回到了海洋的怀抱。这趟奇妙旅程就告一段落了。

我的旅行方式

小水滴的旅行过程,主要经历了蒸散发、降水和径流这3个过程,这也是水循环过程的3个最主要环节。

从旅行的形式上看: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3个。

蒸散发:是指自然界中的水通过蒸发或散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圈的过程。比如,土壤和水面上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悄无声息的蒸发过程。除此以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向大气中输送水汽,叫作散发。

降水:上升的气流将水蒸气带到大气层中,由于大气层中温度较低,水蒸气会凝结变成云;气流驱使着云不停运动,其中的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合并成为大水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最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上,也就是降水过程。

径流:到达地球表面的降水,有的渗入地下,汇入地下河,有的则在地面上汇流成为我们熟悉的江河湖泊,形成了地底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

从“旅途”的远近来看:水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又叫外循环,是指水分由海洋输送到大陆,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而小循环或内循环,可细分为内陆小循环和海洋小循环。只在陆地上发生的水循环叫内陆小循环,而在海洋上发生的水循环叫海洋小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系统是复杂而庞大的,水在这一过程中走过了漫长的旅程。它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又能让“大风起兮云飞扬”,还可以“雾气冲云水接天”,它为我们带来缤纷的水汽现象的同时,也孕育了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命。

我为什么要旅行?

首先,水在常温下就能实现液态、气态和固态这“三态”间的相互转换,这是水循环发生的内因。另外,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为水循环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是水循环发生的外因。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3.86亿立方千米,其中江河湖泊和大气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0.015%。这部分水量虽然占比很小,但循环快,是地球上可更新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和水循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引起气温升高和水循环加快,而农田灌溉、森林砍伐、修筑水库等也会引起陆地水循环变化。

我旅行的意义在哪?

自然界水循环的存在,不仅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让地球上的生命生生不息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太阳能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不同时间产生的能量也不同,使主要由太阳能驱动的水循环产生了降水量和蒸发量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因此,地球上有了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区别,也有了多水季节和少水季节、多水年和少水年的区别,就连地球上发生旱涝灾害也与之密切相关。也正因此,造就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水循环是自然界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水是良好的溶剂,水流具有携带物质的能力。因此,自然界有许多物质,如泥沙、有机质和无机质均会以水作为载体,参与各种物质循环。可以设想,如果自然界不存在水循环,则许多物质的循环,例如碳循环等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请大家爱惜水资源!(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