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江瞰海防灾情,海洋卫星再“出手”

8月以来,台风“森拉克”“黑格比”强势来袭。台风在哪里登陆、移动路径和风力强度如何演变、将对沿海地区造成怎样影响?8月1日,海洋一号C/D卫星、海洋二号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接力捕捉到了“森拉克”“黑格比”台风的中心位置、结构特征等信息,第一时间发出防台风预警,为沿海地区防范台风灾害打下基础。

近期,海洋卫星在陆地大型江河湖泊水体监测工作中也大显身手。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以下简称海洋卫星中心)利用海洋一号C/D卫星天地一体化自主控制、高分三号卫星全天候监测的技术优势,密切监测我国南方地区汛情,快速获取有效数据、制作遥感实况图像,为各地防汛救灾、灾后重建提供信息服务。

众星组网“捉”台风

“根据‘黑格比’移动路径,您的渔船必须返航。”8月2日,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向一艘渔船船长发出通知。当天,今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正以约15公里/小时的速度向浙江、福建沿海靠近,强度逐渐增强。8月4日凌晨,“黑格比”在浙江乐清沿海登陆。

据悉,每年西北太平洋会形成约30个台风,台风携风带雨而来,经常引发灾害性大风、暴雨、风暴潮,所经之处会对当地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当前,观测台风的位置、强度、移动路径、影响范围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属卫星。”海洋卫星中心副主任刘建强介绍说,台风初步生成时,通过海洋卫星遥感数据分析计算,可得到它的位置与大风分布半径,进而提高台风预报精度,帮助沿海各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近年来,我国海洋卫星观测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新型遥感载荷研制水平有效提升,遥感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各型卫星承担的任务不同,探测手段、探测目标与要素、覆盖区域、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监测频率也是各有特点。我国通过多颗卫星协同组网,实现了全球海洋与海岸带多要素、多尺度、多频次的业务化监测,现已基本形成海洋水色(海洋一号卫星)、海洋动力环境(海洋二号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海洋监视监测(高分三号卫星)3个海洋卫星系列,建立了种类谱型相对齐全、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卫星观测体系。

“这些卫星在轨组网运行、协同观测,发挥了各自技术优势,成为我国海洋立体监测的‘主力军’。”刘建强以台风“黑格比”为例介绍说,在海洋卫星中心机房,技术人员利用每天4颗微波卫星的8次海面风场分布产品、每天2颗光学卫星的4次红外通道台风云系卫星遥感图像、每天2次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的台风云图,记录并回放了“黑格比”登陆全过程。

自“黑格比”生成起,海洋卫星中心在利用海洋一号C/D卫星、海洋二号卫星、中法海洋卫星组网监测技术优势基础上,与国内外其他卫星加强合作,与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交换获取了METOP_A/B卫星数据。“通过多星在轨组网观测,我们实现了对台风结构变化、移动路径、影响范围的高频次、全方位监测,为快速研判、科学预报海洋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撑。”刘建强说。

助力南方汛情监测

今年南方地区进入主汛期以来,受暴雨影响,长江、淮河流域受灾地区点多、面广,江西鄱阳湖、安徽巢湖、湖南洞庭湖、江苏太湖、淮河等地均出现超警戒水位情况。

据刘建强介绍,海洋水色卫星针对水体特征、水色信息等识别精准,拥有载荷扫描幅宽大、覆盖周期短、获取时效快等特点,高分三号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可不受云雨影响进行监测。基于这些技术优势,海洋卫星中心一方面部署安排海洋一号C卫星密切监测南方汛情,另一方面安排正在在轨测试的海洋一号D卫星加入监测任务,并积极协调高分三号卫星获取受灾区域遥感数据,制作卫星遥感实况图像,为江西、安徽、湖北、江苏、湖南等地防灾救灾、灾情评估与灾后重建提供信息服务。

7月21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滑坡体前缘滑入清江,一度堵塞了河道并形成堰塞湖。当晚,应湖北省卫星技术应用中心要求,海洋卫星中心技术人员立即查看了海洋一号C/D卫星轨道和最新数据,发现在7月19日海洋一号C卫星遥感图像中,马者村被云覆盖,屯堡乡河道水体呈土黄色浑浊状态。7月27日,海洋一号C卫星轨道经过屯堡乡时正好无云,从获取图像中可看到发生滑坡处明显不同。经量算,滑坡长度约1200米、宽度约280米,滑坡处上下游河道仍是土黄色状态。

7月,受降雨等影响,湖南洞庭湖持续出现超警戒水位情况。见此情景,海洋卫星中心立即部署海洋一号C/D卫星、高分三号卫星组网跟踪监测。根据7月23日海洋一号D卫星图像、7月25日和7月27日高分三号卫星图像以及7月28日海洋一号C卫星遥感图像显示,连日不断的云雨使洞庭湖淹没面积持续增加,湖中露出水面的洲滩面积逐渐减少,汛情严峻。

刘建强表示,通过海洋一号C/D卫星、高分三号卫星3颗卫星组网观测和光学微波多手段相结合,可每3天可获取2次汛情数据。尤其是海洋一号C/D卫星,载荷扫描幅宽大、数据获取频次多,可每天覆盖灾害发生区,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淮河等江河湖泊能够一次性全部覆盖。实践证明,卫星图像质量好、信息层次丰富,反映受灾区域非常直观,可为防汛救灾提供有效的卫星监测信息。

同时,结合汛期南方多地受灾实际情况,海洋卫星中心在做好海上灾害监测、卫星在轨测试的基础上,全力保障卫星安全,做好地面系统运行,主动推送卫星遥感产品,确保海洋卫星、高分三号卫星数据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畅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刘建强表示,随着海洋卫星组网不断完善、获取的有效数据量不断增多,海洋卫星中心将加强数据处理与分发服务,积极与国内外卫星做好遥感数据交换,利用多种海洋卫星数据开展大数据处理分析,做好包括台风在内的多种海洋灾害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近年来,海洋卫星中心不断提升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能力,基于海洋二号卫星开展了台风监测新技术研究,实现了海洋卫星风矢量向量模叠加算法的台风中心逐级自动定位,提高了台风中心位置定位精度。建立了基于海洋二号卫星微波散射计和风云二号D卫星红外扫描辐射仪数据的台风连续立体风场反演方法,充分发挥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的时空互补优势,研发了融合海洋二号卫星和风云二号D卫星数据的高时间分辨率台风中心定位技术。目前,项目成果已成功服务于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等,连续多年为沿海地区台风监测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为确保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通畅,今年3月,海洋卫星中心组织研发了“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用户通过微信APP可获取全球海面风场信息,查询台风、气旋分布情况及近5天的变化过程。“海洋卫星遥感实况”小程序可快速展示中法海洋卫星、海洋二号卫星及METOP_A/B卫星的海面风场产品以及多颗卫星融合的海面风场产品,为海上航行保障、极地大洋科考、汛期灾害监测预报等提供精细化海洋卫星遥感监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