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留山旅游区

法留山旅游区位于潭西镇北面,南接星都经济试验区,北连河西镇,西与海丰县接壤,环境优美,是集旅游、宗教于一体的胜地。

旅游区内有历史悠久的清峰禅寺,该寺原名“灯光寺”,俗称“城仔庵”。该寺在法留山麓红面城仔山中,地势陡峭,三面环山。清峰禅寺为佛教禅宗南派九祖大颠法师于唐贞元初(公元786年)创建,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经九次修整,从宋末以来都曾加以修复改建,1986年又开始修复工作,经多年努力,已修复和建有殿、堂以及僧房等二十余间,建筑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新建石拱桥三座,修通了从广汕路至清峰禅寺8公里的水泥公路。该寺历经兵祸战火,几度兴衰,现保存有唐、宋、明、清等历代古陶瓷一大批,方石柱十二根,石门斗六副,石香炉一只,石狮一对,木制佛像两尊等寺庙历史文物。寺里的一株木棉树,三株油柑树,为大颠法师建寺时亲手所栽;一口水井也是大颠法师亲率僧人所开凿。清峰禅寺,在鼎盛时期有僧人百余人,从唐朝至今,衣钵历代相传,宗教活动一直绵延不断。

清峰禅寺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沿用了我国古寺庙殿堂的建筑设计,使用石柱、木椽、琉璃瓦等材料,壮观、匀称、金碧辉煌。该寺的西佛古殿,据史料记载,为唐朝建设禅寺初期的佛殿,后历经战火损毁,1931年在原址重建。在殿的左边有一口古井,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水质奇特,入口清凉甘甜,用该井水煮开泡出的茶,色亮味香,令人叫绝。该井水世代为禅寺僧人的饮用水,据说僧人长寿者居多,人人身强体壮,容光焕发,很少有患病者。为此,电视台等媒体也进行过跟踪采访报道。

清峰禅寺有多处石洞,其造型结构独具一格。其中在寺的西侧有一大石重叠交叉形成的石洞,洞内凉风习习,曲折幽深,自古以来曾有多人探险,但至今无人能讲清有多深,有人说500丈,有人说10公里,众说纷纭,无一定断。该洞有一绵延千百年的传说:大颠法师从京都循仙迹至红面城仔山,一天大雨倾盆,天昏地暗,大颠一行在雨中却衣裟不湿。正在惊奇之际,雨骤停,云绕全山,天空突现一道祥光把大颠法师引入山洞。洞内霞光万丈,紫气袅袅,正中央处端坐一老者,鹤发童颜,大颠法师即悟遇仙人,忙上前施礼请求指点迷津,仙人无语。大颠正迷惑之际,仙人顿消失,待追出洞外,一股清风吹来,云消雾散,凉风拂面,山野青翠,仰望巅峰,仙人对大颠等微笑。顷刻,阳光灿烂,仙人早已驾云而去,大颠等顿悟——是仙人指点佛门宝地,遂在山坳建寺。因凉风驱散全山之雾,取名清峰(风)禅寺,又因建在红面城仔山中,当地人俗称其“城仔庵寺”。遇仙洞称“仙人石洞”,在历史的传说中称奇。

清峰禅寺的环境位置、生态很好,寺在半山腰,后靠山岳,面朝峡谷,座北向南,山主峰海拔800余米。山上树木繁茂,满山是挺拔的松树,野树灌木杂生其间,郁郁葱葱,一年四季常绿。山上间或有巨大的石块,其状或似兽,或似物,使人浮想联翩,顿生神秘之感。山泉水多处,长年川流不息,穿过山林,绕道巨石,象白绸带若隐若现,自山顶飘至山下。距清峰禅寺正殿的西北面约1000米处的山上有两块巨石,叫“锣鼓石”,突兀于松林之中,有傲立于山林之势。每逢夜间凌晨三时,万物俱寂,林涛低鸣,此时必有似法师诵经的锣鼓声从巨石方向传来,其声清晰,其音美妙悦耳,千百年来,人称此为佛门福音。

清峰禅寺的西南面有箖投围水库,该水库建于1958年,水面面积2.5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是附近几个镇的居民生活、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因注重环保,水库周围生态良好,有各种野生动物、水鸟出没其间。

法留山旅游区的“法岫(留)停云”是陆丰的老八景之一,法留山又名法岫山,海拔800多米,山顶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石洞,宽敞、幽深,相传大颠法师曾在该石洞居住过。洞内有大石块极似石桌、石床,也有凹陷似人脚印的小坑,传说该洞是神仙住过的地方。当地有一传说,法留山和对面的乌面山互不服输斗法比高低,住在法留山的仙人对乌面山打了一巴掌,从此乌面山比法留山低,乌面山也因生气黑了脸而得名。“法岫停云”有清乾隆初年两广运使米介圭的诗为证:“石室栖云处,氤氲绕翠岑。萝间茶灶隐,松际鹤巢深。矞叶披仙掌,昙花写梵心。还将台阁气,林处契华簪。”

清峰禅寺为信佛教徒所尊崇,是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又是游人观光,研究佛教文化的旅游目的地。

潭西镇:潭西镇地处陆丰市西南部,螺河下游。东邻上英镇,西连海丰县,南依-,北靠星都经济试验区。全镇总面积75平方千米,总人口6.8万人,辖14个村(居)委会。地理位置较好,交通方便,广汕公路和深汕高速公路横跨全境,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如春,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农业较为发达,是陆丰市的主要产粮区之一。潭西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林、牧、副、贸工商得到了全面发展,出…… 潭西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