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国新办就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进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实施进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回应“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果,具体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代表性、标志性成果时,白春礼指出,六年来科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建制化的综合优势,广大科技人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科技产出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产出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白春礼表示,在量子信息和凝聚态物理方面,中科院在国际上达到了并行领跑。在第一阶段“率先行动”计划中,率先在国际上实现了千公里级的量子纠缠星地密钥分发,从卫星向地面双向的量子纠缠分发,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还做了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检验研究。
中科院还创造了光纤量子密钥分发超过500公里的世界记录。这个阶段第一次实现了洲际的量子通讯,通过量子密钥传输。白春礼称,中科院的量子信息基础研究和集成应用处于国际领跑地位。
此外,中科院物理所在固体中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该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在2018年出的一个论文集,这个论文集收集了全世界在物理学科领域认为有重大突破的成果,中科院发现的外尔费米子为该论文集收集的唯一一个来自中国本土的成果。
在费米子方面,中科院还在三重简并费米子等有一系列新的工作。中科院首次在铁基超导体当中发现了马约拉纳束缚态,这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因此,中科院物理研究进入了世界的第一方阵,在很多方面处于引领。
白春礼指出,中科院在深空深海一些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科学院先后发了6颗科学卫星,比如墨子号、量子通信实验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实验卫星,做暗物质探测的全世界第一个。
中科院发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卫星,还有“慧眼”硬X射线望远镜卫星,也发射了“碳卫星”,即监测碳排放。此外,发射中国第一颗探测引力波的“太极一号”卫星,6颗科学试验卫星基本形成了中科院空间科学卫星体系化的能力,也在国际空间科学领域占据了有力地位,在国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科学院全面参与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北斗三号卫星,目前在天上有12颗是科学院完成的。科学院牵头负责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应用系统,载人航天的科学目标里面的空间应用系统,完成了数百套有效载荷的研制。
科学院还承担了探月工程任务的地面应用工程,为测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学院还负责分系统研究,对嫦娥四号探测器安全着陆,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除了上面的有效载荷之外,着陆器还需要特殊的材料,解决月球表面高低不平又耐极低温等,这个材料都是科学院研制的,是独一份。科学院在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当中,发挥着骨干引领作用。
科学院在涉海方面,成功研制了“海翼”号、“潜龙”号、“探索”号、“海斗”号、“海星”号为代表的谱系化的深海无人装备,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到达马里亚纳海沟,深潜深度达到了10907米,这是最深的地方。在海底实现了海底自主探测,采样一体化,这种谱系化的深海装备引领中国海洋更好地进入万米时代。现在正在开展载人万米深潜的海事任务。
白春礼还指出,中科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比如,年产400万吨煤制油工程成功试车投产,这是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炭液化装置。第三代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这个技术成功的商业化应用,煤制烯烃技术已经形成了千亿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科院还研发了“中科发”“嘉优中科”“中科5号”等一共44个设计型新品种。一批优质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大规模推广使用,最近三年这些新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了3千多万亩,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再比如,在过去六年,中科院先后孵化培育了中科曙光、国盾量子、“寒武纪”等18家上市公司,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科院也承担一大批大科学装置,比如在贵州的中国天眼,500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也是时代楷模,中国天眼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中科院还在广东东莞建了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
白春礼强调,六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年的新年贺词当中都提到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一共提到22项重大科技成果。这22项当中,有14项是由中科院牵头完成或者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在过去六年,一共有7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三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一项,占全国总数的57%。在自然指数国际排名当中,中国科学院排在全球第一位,连续8年占据榜首。在两院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人和完成单位一共有32项,占全部的53%。
此外,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过去六年使社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共计24350亿元,新增利税也共计2983亿元。在过去六年,通过“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实施,在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经济主战场三个面向方面,科学院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