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逢简古村

顺德逢简古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顺德逢简村,被誉为广东最美农村,顺德周庄,适合坐着小船,吹着江风,听摇撸划水,看几百年古桥的倒影。来顺德,吃也是重中之重。耘苑的墨鱼丸弹牙,牛肉鲜美,是很有代表性的顺德菜。小时候的芝麻糊都是手磨的,芝麻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在逢简遇到手擂芝麻糊,一如小吋候的香滑。

顺德逢简古村
顺德逢简村

佛山的逢简水乡堪称岭南水乡一绝,即便与闻名遐迩的江南水乡相比也不遑多让,有“广东周庄之称”。水乡地处杏坛镇北端,水文资源极佳,绕村居水道逾10公里,辖区水道达28公里之多。游人泛舟荡漾碧波之中,大有曲折迂回无穷无尽之感。水乡至今远离都市喧嚣,空气清新宜人,与岭南古村格局相辅相成。而两岸古屋古树交错分布,石板街道纵横,通常只有村民三三两两经过,大有陶渊明诗句中“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的意境。

顺德逢简古村

逢简自西汉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后来发展成一方集市,到唐朝已成为村落。这里人文气息异常浓厚,村中随处可见用来铺路或者搭建埠头石阶的石碑,碑铭上刻有诸如举人、进士第几名的字样。据说宋元以来,隐居到逢简的很多是士大夫家族,他们诗书传家,尊儒重育,古村崇尚读书的风气浓厚。元朝至明朝期间,出过很多读书入仕的人。小小村落出了不少进士、举人,曾有一家出了8个秀才3个翰林而被传为佳话。

顺德逢简古村

逢简村原来由梁、刘、李三大族姓的人共同构成,各族中人以河涌为界,枕河而居。随着各族人口的增加及与外姓的联婚,村内姓氏开始增多,每个姓氏分别建立自己的祠堂以在重要时日祭拜祖先。目前,逢简村现存祠堂约20间。

顺德逢简古村

顺德逢简古村

顺德逢简古村

顺德逢简古村

顺德逢简古村

顺德逢简古村

顺德逢简古村

刘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镇逢简村,堂号“追远堂”。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天启年间扩建。清嘉庆年间及2002年多次重修。刘氏供奉至今已有二十二世了。当时称“影堂”,后改为:“追远堂”。是目前珠三角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祠堂。是逢简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据传,逢简刘氏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是汉高祖的后裔。

刘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镇逢简村,堂号“追远堂”。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天启年间扩建。清嘉庆年间及2002年多次重修。刘氏供奉至今已有二十二世了。当时称“影堂”,后改为:“追远堂”。是目前珠三角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祠堂。是逢简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据传,逢简刘氏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是汉高祖的后裔。

刘氏大宗祠是逢简古村“第一祠堂”,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气势都是其他祠堂所无法比拟的。宗祠建于明永乐十三年,为刘氏五世祖率族建祠。明天启年间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宗祠坐北向南,三路三进四合院式结构。硬山顶,龙舟脊,青砖墙。是顺德年代较为久远,造型较为独特的宗族建筑。

刘氏大宗祠是逢简古村“第一祠堂”,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气势都是其他祠堂所无法比拟的。宗祠建于明永乐十三年,为刘氏五世祖率族建祠。明天启年间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宗祠坐北向南,三路三进四合院式结构。硬山顶,龙舟脊,青砖墙。是顺德年代较为久远,造型较为独特的宗族建筑。

刘氏大宗祠位于逢简村根大街。名“村根”,是“一村的根本”之意,彰显了大宗祠的历史悠久、根基深远。刘氏大宗祠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始建。经历了明天启年间、清嘉庆年间的重建、扩建,祠堂古朴端庄的风格、严谨完备的布局更臻成熟。宗祠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15平方米,其“五间三进”的构筑,在岭南是不多见的。

刘氏大宗祠位于逢简村根大街。名“村根”,是“一村的根本”之意,彰显了大宗祠的历史悠久、根基深远。刘氏大宗祠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始建。经历了明天启年间、清嘉庆年间的重建、扩建,祠堂古朴端庄的风格、严谨完备的布局更臻成熟。宗祠占地面积1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15平方米,其“五间三进”的构筑,在岭南是不多见的。

和之梁公祠,堂号“世昌堂”。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历时30年才建成。中堂前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体量较大。后堂前后三步廊。祠堂规模较大,完整的保留了清后期的建筑风格。祠堂的砖、木、石雕工艺精致。是逢简村保留最好的祠堂之一。

和之梁公祠,堂号“世昌堂”。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历时30年才建成。中堂前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体量较大。后堂前后三步廊。祠堂规模较大,完整的保留了清后期的建筑风格。祠堂的砖、木、石雕工艺精致。是逢简村保留最好的祠堂之一。

顺德逢简古村

和之梁公祠位于逢简嘉厚街,占地接近900平方米。祠堂大气而不失精致,高耸的人字封火山墙,淡雅的灰塑正脊,青砖墙白的麻石脚交相辉映,恢弘之感在一片村落民居中脱颖而出,是梁氏族人重要的宗族活动中心。

和之梁公祠位于逢简嘉厚街,占地接近900平方米。祠堂大气而不失精致,高耸的人字封火山墙,淡雅的灰塑正脊,青砖墙白的麻石脚交相辉映,恢弘之感在一片村落民居中脱颖而出,是梁氏族人重要的宗族活动中心。

觉妙净院始建于1852年(即咸丰二年)。原为李姓祖屋,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之民房。该院原名“胜乐庵”,到解放时听说已经历六任住持,由于60年代因残破而毁坏。后由于1986年至1990年间有港澳华侨及内地善信鼎力集资在原地重建。又由于1997年经上级批准扩建了讲经堂,释家殿堂,观音阁、地藏殿、祖堂、功德堂等。至今建筑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觉妙净院始建于1852年(即咸丰二年)。原为李姓祖屋,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之民房。该院原名“胜乐庵”,到解放时听说已经历六任住持,由于60年代因残破而毁坏。后由于1986年至1990年间有港澳华侨及内地善信鼎力集资在原地重建。又由于1997年经上级批准扩建了讲经堂,释家殿堂,观音阁、地藏殿、祖堂、功德堂等。至今建筑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从净院更名浅探其由,觉妙妙在佛祠中有“二觉”之说,即“等觉和妙觉”。等觉者菩萨之极位,妙者是佛也。亦从门联浅探其意,觉悟即如来,妙法渡众生。觉者是佛,如来同样也是佛。

从净院更名浅探其由,觉妙妙在佛祠中有“二觉”之说,即“等觉和妙觉”。等觉者菩萨之极位,妙者是佛也。亦从门联浅探其意,觉悟即如来,妙法渡众生。觉者是佛,如来同样也是佛。

妙法是佛法之别称,不过从联意中体现从小乘云自渡向大乘之普渡发展,是佛教的自我革命过程。又从莲池观音之门对中“证二谛圆通”,即圣义谛与俗谛。俗谛者“明即空之有”。圣谛者“明即有之空”。是对自然,物质社会之理解有不尽相同,故称二谛之别也。

妙法是佛法之别称,不过从联意中体现从小乘云自渡向大乘之普渡发展,是佛教的自我革命过程。又从莲池观音之门对中“证二谛圆通”,即圣义谛与俗谛。俗谛者“明即空之有”。圣谛者“明即有之空”。是对自然,物质社会之理解有不尽相同,故称二谛之别也。

景点位置

在顺德,人们依水聚居,为方便出行,村民构筑桥梁,并为每一座桥取上一个如诗般优美的桥名,金鳌、跨鳌、明远、青龙、等富有想象力的名字,尽显岭南古桥的飞虹美姿。逢简众多古桥中其中,以明远桥、巨济桥、金鳌桥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为著名。

在顺德,人们依水聚居,为方便出行,村民构筑桥梁,并为每一座桥取上一个如诗般优美的桥名,金鳌、跨鳌、明远、青龙、等富有想象力的名字,尽显岭南古桥的飞虹美姿。逢简众多古桥中其中,以明远桥、巨济桥、金鳌桥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为著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文明中街

巨济桥始建于宋代,桥栏两边各有望柱十四条,柱顶各有石狮子一只。

巨济桥始建于宋代,桥栏两边各有望柱十四条,柱顶各有石狮子一只。

雍和书院位于逢简村高翔坊。“雍和”,意味融洽。书院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建筑为传统的砖木结构。面阔9米,进深两进21.6米。麻石门额上阴刻有“雍和书院”四个大字,显大气雍容。墙楣上饰灰塑博古纹,茶壶、花瓶、花架、清雅高洁。麻石门框,趟栊门犹存。

雍和书院位于逢简村高翔坊。“雍和”,意味融洽。书院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建筑为传统的砖木结构。面阔9米,进深两进21.6米。麻石门额上阴刻有“雍和书院”四个大字,显大气雍容。墙楣上饰灰塑博古纹,茶壶、花瓶、花架、清雅高洁。麻石门框,趟栊门犹存。

逢简村:逢简村委会
逢简村位于杏坛镇中心城区的北部4公里,面积5.2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的镇域二环路经过逢简村。下设午桥、麦庄、碧梧、高社、后街、见龙、村根、潭头、明远、槎州、新联、高翔、直街、嘉厚、西街、东岸等1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541人。
逢简村历史悠久,水乡古迹遍布,有宋代的“巨济”、“明远”三孔石拱桥,有清康熙帝赐建的“金鳌桥”,古庙、古祠、古屋众…… 逢简村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