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大学。
1931年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1934年设工学院,1935年设研究院,始招研究生。1937年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范7个学院和1个研究院,31个系。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址广东罗定、云南澄江、广东坪石、东江、连县登地。1945年回迁广州石牌。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农、医、师范等4个学院从中山大学划出,中山大学成为了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校址由广州石牌迁至康乐园。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珠海校区面积3.3平方公里,为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办学的空间,以此为依托,中山大学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中山大学座落在广州珠江之滨,校园面积4.5平方公里,康乐园中树木葱笼,绿草如茵;珠海校区依山面海,幽静怡人,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治学的胜境。 通讯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邮编:510275电话:020-84112828怀士堂位于康乐园(中山大学南校区),是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
怀士堂,又称中山大学“小礼堂”,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中轴线上,它西边的建筑是研究生院(前身是岭南大学第二学生宿舍楼),东边是学校教职工工会(前身是第二麻金墨屋)。怀士堂是由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于1915年动工,1916年落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
七进士牌坊原来在中华中路(今解放中路),旧称四牌楼忠贤坊,有4座牌坊,其中1座是乙丑七进士牌坊。民国36年(1930)扩建马路,乙丑七进士牌坊被搬到今天的中山大学。据史料记载,乙丑进士牌坊为表彰明朝天启五年(1625)广东进士李斯觉、梁士济、罗亦儒、吴之翰、岑之豹、尹明翼和高魁7人而立。
黑石屋(BLACK STONE HOUSE)位于中山大学康乐园中,是中山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为原岭南大学时期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古朴不失雅致,是岭南风格与西洋建筑艺术结合的杰出代表。1914年由美国芝加哥伊沙贝·布勒斯顿(Black Stone)夫人出资为当时担任岭南学堂(后为岭南大学)教务长钟荣光先生修建的寓所。1914年动工。后为纪念捐建者,称之为“黑石屋”。现主要用于学校接待贵宾之用。
陈寅恪故居位于中山大学校区内东北区309号2楼。此楼楼高两层,坐北朝南,为美国麻金墨夫人1911年所捐健,故名“麻金墨屋”。
作为中国第一栋砖混建筑,马丁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丁堂,编号中山大学东北区334号,原61号建筑,位于校园中心草坪上的惺亭和孙中山铜像的东侧。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伊始,董事会出售自己的证券,按照一位年轻外国设计师司徒敦的设计,盖了一幢三层的楼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始建,1906年竣工,初时被称作东院,与西院 相对,后为了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Henry Martin)先生,改名为马丁堂。
格兰堂,即大钟楼,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本科招生办、校友会、教学评估中心等行政部门办公所在地。1915年动工,1916年6月落成。因其外形仿照大钟楼而建,故多称大钟楼;而中大原大钟楼,位于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
永芳堂由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兴建,1992年11月落成。此堂坐西朝东,面向绿草如织的中区草坪,堂前两侧置有中国近代十八先贤铜像群。其坐落之处,恰为原岭南大学四栋中学宿舍的西面顶端位置。永芳堂现为学校孙中山纪念馆、历史学系所在。
中山大学南门,绿瓦飞檐的牌楼在车水马龙的新港西路上显得格外端重庄雅。在老照片中,原南门处仅立双柱为门。1965年改建为牌楼式样,20世纪80年代重建后为现在所见的样子。
马岗顶上体量最大的建筑莫过于东北区335号的图书馆。掩映于郁郁苍木之下,“图书馆”三个隶书金字正立于正门之上。苍劲的笔力于蚕头燕尾中收放自如。
在怀士堂西南侧,一栋朴素方正的黄砖外墙建筑端坐于斯。西南区487号,梁銶琚堂。楼堂正面上方嵌有一方灰白石质横匾,上有商承祚先生题于一九八三年冬的“梁銶琚堂”四字,字体采用商老独创的秦隶,笔画圆厚朴拙,丰润而不失俊逸。楼面右下方,还嵌有一方1982年秋月的奠基石,“梁銶琚堂”为端正的楷书。
西南区475号是一栋有些抢眼的楼宇。贴有白瓷砖的楼面饰有宝蓝色玻璃幕墙,中央置一方金色铜匾,上有黑漆行书“马文辉堂”,为岭南画派“四大家”之一的杨善深先生于1996年所题。匾上文字犹鸾翔凤翥,跌宕遒丽,与其他中规中矩的匾额形成鲜明反差。
甫入南门,逸仙路东侧一座方正的大楼为外国语学院所在。中山大学自建校之初便设有英国、外国文学系。在其后的90年里,外语系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得以保留,1970年专业调整时并入广东外国语学院,1973年复办,1992年成立学院,逐步发展成为以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翻译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镇。
高礼士屋又称高利士屋,中山大学东北区313号,位于马岗顶。它是一栋精美的屋子,建于1927年,是美国高礼士博士捐建给岭南大学林安德博士的住宅。这里曾经是中国行政管理学鼻祖、“中国MPA之父”夏书章教授的寓所。
惺亭现在是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园内著名掌故之一,东对图书馆,南迎孙中山雕像,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张弼士堂”是按中国历史名人、红顶商人、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始人张弼士先生捐建的。主要由华侨张弼士的夫人朱兰芝及儿子张秩捃捐资建造的华侨学校,根据捐资者的意愿,命名为“张弼士堂”。1921年动工,为四层(含地下室)建筑。张弼士堂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所在地(曾为中山大学档案馆)。
十友堂位于西北区537号,西式拱形门窗搭配中式屋瓦,饰以宝蓝色花窗,典雅质朴。楼北墙上一方云石竖匾,其上阴刻容庚先生题写的“十友堂”楷书,笔画含而不露,雍容安详。
厚重朴实的砖楼,历经近百年沧桑,沉淀着自己的历史。西北区555号的爪哇堂,现为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大楼。面北的墙面上嵌有云石匾额,上方阴刻金色内文为著名古文字学家、我校容庚教授题写的“爪哇堂”三个楷字,字体俊逸清秀,干净利落。落款亦十分简洁,只有“容庚”二字且填以黑色,无钤章及题写年份。
西北区565号,一栋同样雍容典雅、中西合璧的建筑屹然矗立,即为陆佑堂。楼北面屋檐下的木质匾额上早已斑驳难认,观者难辨楼名。在学校档案馆,我们竟查找到容、商二老的手书题名,这是其他建筑不曾享有的“殊荣”。二老书法皆有“融金石入书法”之旨趣:容庚先生题字为楷书,端正俊爽;商承祚先生题字为小篆,古韵犹存。据观察,现木匾上当初采用的应该是商老的题字。
哲生堂,名字取自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字,哲生堂在孙科任铁道部长时,由铁道部拨款兴建的工学院大楼。1931年竣工。虽然该楼并非私人捐款,但仍以个人名字命名。现为中山大学信科院大楼。
陈嘉庚堂坐落于东北区341号,现为近岸海洋研究中心使用。与其他楼宇匾额多在正门上方或侧边不同,陈嘉庚堂的匾额嵌于西面正门前的小墙之上,同样是白色云石阴刻墨绿色内文,石匾上由契斋先生商承祚以秦隶题写的“陈嘉庚纪念堂”,朴拙有力的笔画显示出商老用笔如刀,古朴中有峻利之势。
东北区388号,一栋有着拱形门窗的红砖楼是当年“最新最靓的招待室”。正门上方嵌着一方白色石匾,匾上阴刻着几个颇为难辨的金文,清秀隽美、结构严谨、粗细均匀的书体具足象形的古朴灵动,这便是由商承祚先生题写的“马应彪招待所”。
由莫干生、林植豪等一批岭南大学校友捐建的一座学生宿舍。1924年落成。后为纪念岭南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钟荣光博士,被命名为“荣光堂”。荣光堂原为四层(含地下室)建筑,20世纪70年代加了一层。
中山大学北门广场位于中山大学北大门前(北方),直达珠江江边,占地1.7万平方米,由中山大学牌坊、中山大学校徽、中山大学校训及校史等部分组成,牌坊上为孙中山笔迹“国立中山大学”六个字。广场既凸显了广州作为历史名城的风范,又保持了中山大学临江的特点,守护了中大的精神和传统。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 孙中山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