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岩

娄底市城南七公里处的孙水河南岸,有一仙女寨,海拔309米,方圆约3平方公里,山势宛若仙女迎风起舞,相传是天宫三仙女-成仙之地。南宋期间在主峰北坡建有“仙女殿”,故得山名。仙女寨南坡有一天然溶洞,洞口有一可容百多人的大石厅,厅右有清泉,四季不涸,随饮随涨,再前进分上下两洞,上洞幽深莫测,下洞有七厅直通孙水河钟鼓潭。洞原名“潇洒”,又称“胜岩”。明崇祯年间,湘潭县教谕龙吟与同人游仙女寨时,觉得这个溶洞“潇洒之名,按形则无据,设语则不韵”,“询问山僧,俱莫能对”,于是他们讨论为洞更名。依据此地“山不乏岩,岩不乏泉”,这些“天然馨材”,在空谷生成的风的作用下,“遭之而成韵,拂之而成声”,那些洋洋自得的游人在这里唱之、和之,与自然界生成的各种音响组成了美妙的音律,于是,他们“假山僧茗一盂酹山灵,易其名曰天籁岩。”

天籁岩洞口原建有庵堂,在洞东200米处建有“东林寺”,官绅、百姓,文人、墨客,多到此游览,亦留下诸多墨迹,清代重臣曾国藩曾手书“天籁岩”三字相赠。另据《娄底日报》载:1927年毛泽东在进行农-动考察时,也到过天籁寺,还在庙墙上题诗:“千山拱立气吞虹,长箫天造非人工,好处修心养性地,盖天钟秀馋帝王。”因此,这里名声远播,曾一度出现“日有万人朝拜,夜有千盏明灯”的盛况。

后来寺庙陆续被毁。1986年,退休老人张淑良到此从师受戒当主持,法名释戒参,她卖掉一套房屋,并多年积蓄,共募集资金10余万元,在洞口修复庵堂,洞中置观音、圣帝塑像,大门正中塑曾国藩手书“天籁岩”,并嵌门联“有意烧香何必远朝南海,真心向善此处便是灵山。”自此续了香火,仙女寨又热闹起来了,每到星期天,初一十五,游人如织,特别是每年的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三日,到此朝拜观音菩萨者成千上万人。1997年,又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在洞右侧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大雄宝殿“天籁寺”,内塑观音、圣帝和十八罗汉像,该殿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高20米,为红墙黄瓦重檐翘角古典宫殿式建筑。1999年,又在寺旁修建300多平方米宿舍。2000年5月21日,在“天籁寺”举行盛大宝殿落成和佛像开光典礼,省佛教协会、省政府宗教事务局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及当地数千游客和佛教群众参加了这一盛会。

现在,天籁岩不仅是善男信女朝拜之所,更是娄底市民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