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努力下,“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究竟什么是深空机动?对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而言,此次“天问一号”的深空机动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在未来一段时间,“天问一号”还要经历哪些考验?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专访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兼轨道器总指挥张玉花,来听听她的权威解读。
记者:深空机动是一个什么样的操作?有怎样的意义?
张玉花:深空机动对“天问一号”奔火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深空机动以后,“天问一号”才进入跟火星交汇的这个轨道。轨道修正的意思就是我在这条公路上跑,但是我跑偏了一点,我扳了一下方向盘,我就走正了,然后继续往前跑;而深空机动好比是我要大打方向盘,我要下这条高速公路转向另一条高速公路,而那条高速公路才是能够到达火星的路,它在速度增量、在轨道倾角的变化上都不是此前两次轨道修正可以比拟的。
记者:深空机动的难点在哪里?
张玉花:现在的难度主要有两个,一是选择的时机,二就是控制的精度。因为“天问一号”目前差不多飞了1/3,深空机动是给未来剩下的轨道修正一个主要的方向,所以它的点火的时机和控制的精度非常重要。
记者:是否可以理解为“天问一号”在完成此次深空机动之后就真正向着火星飞去?
张玉花:可以这么理解,它沿着这条轨道就能够到达火星了。
记者:在明年“天问一号”到达火星前,除了本次深空机动之外,还有哪些比较关键的节点?
张玉花:深空机动顺利完成以后,大的方向就应该确定了,我们现在还预设了第三次和第四次轨道修正,那个时候就跟前面一样,这条道路选好了以后,在这路上走得正不正,是不是跟预想的一样,如果有些偏差的话微调一下就行了,这个当然也很重要,但远不及深空机动的重要性和风险性。
记者:在完成深空机动后,“天问一号”在未来几个月飞往火星途中,还要经历哪些考验呢?
张玉花:一是如果到了最远的时候,一个信号发出去,到它收到需要22分钟,它有什么反应,信号回来还要22分钟,所以根本不可能靠地面遥控来实现,所以好多控制对它的自主要求非常高。二是由于那么远,它发回来的信号是非常微弱的,我们发过去的信号它收到也是非常微弱的,对地面的测控站和天上测控的接收机要求也非常高。三是“天问一号”离开地球的时候,太阳的强度每平方米大概有1300瓦,而火星在地球的外圈,离太阳比较远,最远的时候它可能连500瓦都不到,电源的设计和热控的设计都要满足两个状态。
记者:据了解,此前有多个国家尝试进行火星探测,但成功率不到50%,这说明探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说,每推进一步都是一次胜利。是这样吗?
张玉花:各国进行了几十次的火星探测,而成功率确实只有不到50%,而真正完全成功的国家可能只有美国。我们现在也只是在奔火的过程当中,而且同时奔火的除了我们,还有阿联酋的和美国的探测器,阿联酋就是去绕,我们是要绕、落、巡,美国主要是落,各自侧重点不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扎实做好自己手头的每一项工作、全力推进每一步进展。
航天是代表人类不断向外探索的领域,代表了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也代表了一种英雄情结。再有六十年、一百年,我们人类会走得更远。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幸培瑜
记者:张扬、杨志刚、胡喆、郭良川、周旋
海报:马原驰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