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船山书院

船山书院于光绪四年(1878)由张宪和创建于衡阳迥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书院内仍祭祀船山神位,旨在学习、研究“船山学说”,传播“船山思想”。这是中国最早以“船山”命名的学堂。

清光绪十年(1884),船山书院正式招收生徒,择师主讲,聘请李杨华为首任山长,书院章程由衡阳知县张宪和奉学院令仿照广东学堂制定,“不重科举之学,授经史诗赋”。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荃也“将家藏所刻《船山遗书》322卷板片捐置书院”(《彭刚直公奏稿》卷6《改建船山书院片》)。

清光绪十一年(1885)3月15日,彭玉麟认为船山书院逼近城市,不适合读书,上 书奏请朝廷。并独捐银12000两将船山书院迁建于湘江中的东洲岛。初时建筑为三进四合院的古典式建筑,有大门、讲学堂、纪念堂、会客堂、藏书馆、精舍、湘绮楼等建筑,教学以“讲明夫子之学”、“扶植人才”为目的,规定“分经授徒”,“每月官师两课”,“分经命题,合卷发榜”,月课榜首之卷,收入《课艺》刊行。然其时学风日下,收效甚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彭玉麟亲自聘请王闿运为山长。因为王闿运嫌该书院后房狭小,彭玉麟又捐银在书院后重建楼房5间(于1902年建成),题名“湘绮楼”,作为王闿运的书斋及住房,自此王闿运在此主持书院达20余年(1891—1915)。王力倡船山之学,人称“经学大明,弟子称盛”,“湖南耆老皆出其门”,如杨度、夏寿田、蒋啸青、陈兆奎、程崇信等。清末改书院为学堂时,王仍坚持未改,仅于1898、1901年略定课程,1905年分4科教学。1915年改为船山存古学堂,王作《船山书院记》以奠。其后相继于1922年改为船山国学院,1925年改为船山文科大学,1926年改为船山中学等。

寻访船山书院,需要乘船上东洲岛,几株百年古樟首映眼帘,一条弯弯曲曲的古石板路沿着围墙在几株古樟之间蜿蜒而上,探探寻寻地向小岛深处延伸。从几近倾塌的大门进去,除了几垛青砖墙壁尚称得上完好外,门窗、楼板、屋顶和顶棚都已七零八落。眼前荒败之景与当年彭玉麟所提“一瓢草堂遥,愿诸君景仰先型,对门外岳峻湘清,想见高深气象;三篙桃浪渡,就此地宏开讲舍,看眼前鸢飞鱼跃,无非活泼天机”联语中充盈的活泼生机已是相去甚远了。木质的大门和窗棂斑驳粼粼,刻满了时光的印记。大院内还有一株被岛上居民供奉的五指神樟,据说已有1000多岁。有人说是樟树成精,五根挺拔的树干是王介之、王船山、彭玉麟、夏明翰、杨度等五人的化身,虽是传说,又有些牵强附会,可由此也可看出这些人在衡阳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后人对他们的景仰与怀念。

船山书院的影响远远不仅于此,从船山书院也曾经走出了夏明翰等共产主义先驱,中共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也是王船山的推崇者,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和何叔衡的影响下,也看重船山学说。1921年,毛泽东在何叔衡的支持下,利用船山学社和学社经费,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培养一大批革命人才。成为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中坚。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毛泽东亲笔书写“船山学社”匾额,1956年,船山学社重修竣工,毛泽东又再次书写“船山学社”4个大字,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