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水里也能传播吗?”“压缩空气会不会爆炸啊?”在陕西省周至县谷裕镇丹阳小学“科技小屋”里,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仪器,平日里稀松平常的空气和水,在志愿者讲解后,这一切显得充满了未知的奥妙,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连续5年搭建“科技小屋”
近年来,西安邮电大学爱心青年帮团队不断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孩子们量身定做科技馆,科学实验室。丹阳小学“科技小屋”,是他们在陕西省发起、打造的第19个。据介绍,每个科技小屋内配置150余种科学实验器材和200余本科普读物、4D读物,让孩子近距离触摸科技。
从2016年开始,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院辅导员刘洋一直在为贫困山区的小学搭建科技小屋。他带领自己组建的爱心青年帮团队,为了孩子们的科学梦而四处奔走。从实地调研考察、网上众筹捐款、联系爱心机构到公开招标采购科学器材,五年下来,“科技小屋”已经覆盖陕西省10个地区的山区学校,超过20000名学生接受到科学课的启蒙和影响。科学课,正式走入这些山区学校的课堂。
丹阳小学“科技小屋”,这是孩子们在放寒假前就听说并期待着的一间教室。早在2019年夏天,爱心青年帮团队就走访调研了丹阳小学,了解该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室空间大小、留守儿童、学生人数、科技需求、学校支持程度等情况。经过整整一年的筹备,今年7月终于完成搭建。
7月18日,丹阳小学的第一间“科技小屋”由志愿者一行七人搭建落成。志愿者们组装仪器、桌椅,打扫屋子,装潢教室,一系列的工作持续整整一天半才最终完成。
“当看到孩子们来上课时那好奇又惊喜的眼神,一切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爱心青年帮团队成员、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二学生安永斌说。
疫情期间开设线上课堂
今年上半年,疫情让西安邮电大学爱心青年帮团队的许多公益活动不得不推迟,其中包括在丹阳小学搭建“科技小屋”的计划。
想到孩子们对科学器材的好奇和渴望,想到他们听说隔壁的教室就会变成一个“科技小屋”时的兴奋和期待,想到今年六年级的孩子们可能已经没有机会在科技小屋中上课,想到孩子们那一声声“老师”,志愿者们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为什么不为孩子们线上授课呢?”爱心青年帮的成员讨论着。疫情下,线上授课为科技小屋志愿者支教提供了新的可能。
远程教学,对城市的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对于乡村的孩子们,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留守儿童来说。
为了搭建起这个科技小屋,同时教给老师、孩子、家长们线上授课的方法,爱心青年帮“情系乡村,青春逐梦”团队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并且教授孩子和家长们如何使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面对面学习,方便随后开展云课堂义务教学。
在志愿者的讲解与引导之下,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我最喜欢航模了,特别是轮船的,我太喜欢科技小屋了!”课程结束后,志愿者进行了家访,小学三年级学生陈韩兴兴奋地讲述着他在科技小屋中触摸到的模型、学到的知识。
“我要好好学习怎么用这个直播教学,让孩子还像今天一样学到这么多。只要孩子喜欢,我都大力支持。”陈韩兴的父亲和众多家长一样,对科技小屋线上授课充满期待。家长们都听得非常仔细,纷纷拿出纸笔记录。
科学实验教学系统直播教学
7月28日,孩子们期待已久的线上科技小屋直播课终于开课了。第一堂课上,18名三年级升四年级的孩子们,在家中跟着老师和家长的指导,提前半个小时就坐在手机旁等待。志愿者们使用直播办公软件,用自主开发的科技小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系统直播教学,为孩子们展示“压缩空气”“不同材料的保温效果”“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雨的形成”等科学仿真实验,在屏幕上操作实验器材,显示实验现象供大家观察。
爱心青年帮团队成员、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三学生郑冲介绍说,丹阳小学的课程安排时间为一周,是每天的19:30到20:30。通过直播平台,上课的老师在学校借助仿真实验系统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授课。每节课主要内容围绕科技主题展开,普及身边的科技知识,依托有限的条件为孩子们上仿真实验课,让孩子们更直观了解身边的科学知识。
“孩子们的表达欲望是十分强烈的。可以看出,他们是真的很喜欢科技课程。”线上授课的志愿者安永斌说,“每天一小时的课程总是不够用,总会因为孩子们的好奇提问而延长课时。”(记者左橙 通讯员石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