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紫云宫

靖港古镇繁荣久盛,各种宗教都曾在此传播发展,因而镇内寺庙甚多,这些寺庙不但满足着人们精神需求,同时也是建筑精品,文化财富,给靖港古镇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景观。靖港的寺庙之中,以紫云宫最称翘楚。

紫云宫位于靖港古镇东头,沩水入湘江之北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主祀民间传说中的平浪王杨泗将军,又称杨泗庙。同时也祭祀儒、道、佛三教和民间诸神。可说是集宗教、民间信仰和本地神仙于一体的复合庙宇。紫云宫宫殿檐牙高啄,铁马叮咚,琉璃瓦盖,金碧辉煌,全部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正殿房屋结构为两进半。在庙内东侧,竖有石碑两块,刊刻捐款人姓名。

庙宇的整个建筑布局是坐北朝南,中间轴线连接,正殿雄伟高大,两侧配殿对称,颇具匠心。进出大庙,并排分设左、中、右三座圆拱石门。东侧门内,石人石马,鞍镫俱全;正门前两尊石狮,爪牙毕露,鬃毛旋卷,昂首怒目,踞地相望而坐,尤以母狮腹前之幼狮,仰承口涎,栩栩如生。狮子口含石球,人手探人可拨球旋转,但不能取出,制作巧妙。反映了劳动者的高超技艺。正门矗立三层0,顶层为“镜湘楼”,极目水乡,尽收眼底,居中一层南向题写“数峰青”三字,系清末侯锷楼手笔,字体娟秀,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句中摘取三字;底层为戏台,北向正殿,台前悬“静观”二字,影拓清末书法家何绍基手迹。戏台有一副楹联:

高阁俯南溟,看九万里鹏飞,无数云澜生眼底;

重湖通左蠡,听卅六湾渔唱,大千风月入怀来。

庙前广场与庙内连通,平铺花岗条石,南沿石栏杆西起大河扇子码头,绕过坪地直至北段码头,全长约200米。站在紫云宫前隔江遥望铜官,每当夏夜,窑火坠江,清风徐来,月光荡漾,是镇上居民的观光和纳凉胜地。

庙前临江处有牌楼一座,是靖港镇上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湘江中南来北往的船民,从数里之外见此牌楼,便知已近靖港。牌楼上刊刻楹联:

溯湘水南来,百里河山,仗此楼台锁住;

唱大江东去,九天烟雾,好凭弦管吹开。

书法颜体,极为工整。由于戏台支柱为花岗石结构,不便悬挂长条木制楹联,便一直悬挂在第一进平浪王爷殿前。戏台前的广阔平地,可容纳数千观众;两侧木楼为演员住室,并有子台与戏台连通。每逢杨泗将军寿辰等纪念日,照例要筵请湘剧名流来此表演,民国末年和新中国建立初期,长沙湘剧界著名表演艺术家廖申翥,周圣溪、吴绍芝、贺华元、何华魁、徐绍清、彭福娥等,无不来此献艺,每次为时达十天半月之久。届时鼓乐喧天,声震湘江,观众人山人海,庙前坪摊贩云集,煞是热闹。

寺庙第一进为关圣殿,正面立关羽塑像,红脸美髯,卧蚕浓眉,手持青龙偃月刀,威严肃穆。两旁分立周仓、关平塑像。关圣殿前,设铸铁香炉一座,两节合成,三足支撑,炉上铸有犴狴兽形。

关圣殿上首供奉平浪王爷——杨泗将军,相传为南宋时在洞庭湖一带组织农民起义的首领杨幺,传说死后成为洞庭湖区和湘江流域船民渔民的保护神。后人为纪念他,乃立庙塑像,供奉祭祀,祈求风平浪静,水运平安。靖港依水成镇,渔民、船民长年生活在风波江上,沩水和湘江的船夫艄公都寄性命于风浪之中,故诸神之中,最重杨泗将军,故其庙宇建造、祭祀之鼎盛,超过佛、道二教,更非外来天主教等所能望其项背。

下首为财神殿。各殿均悬匾额,分别题“波平浪静”、“道冠古今”、“鞭横金穴”几组大字。关圣殿后供奉韦驮佛,手执降魔杵,双眼圆睁,形象威武。

中进东侧供奉唐代张巡像。张巡系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禄山军。至德二载(757)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依靠人民坚守数月不屈,保护了东南半壁江山不受乱兵占领。睢阳失守后,惨遭杀害。因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纪念,乃塑像供奉。正中为大雄宝殿,神像置楼上,下为八方拱厅,悬“金粟如来”匾额。西侧为吕祖殿。

最后半进为文昌阁,清代以来有不少名人题联于内,然所有楠木对联,在军阀混战和日本侵略军占领期间,或锯作马槽,或当薪炭燃烧,破坏殆尽。后进两侧房屋宽敞,为驻军、学校、地方机关和民众教育馆利用。

进平浪王爷殿东侧月门,为孙祖殿,即战国时代的孙膑。中设佛堂,为和尚拜佛念经之地。后为龙王宫。最东面是和尚住房。佛堂以南为香烛柜与钟鼓亭,钟高五尺许,悬于亭内,静夜呜钟,声闻数里。

清末,紫云宫住持明静上人,与湘潭王闿运、王运长两先生交游甚密,曾由闿运先生撰《镜湘楼记》,运长先生书写,可称双绝。民国31年(1942),住持朗然上人请靖港镇镇长徐展书门联曰:

紫气东来;

云山北向。

当时南方各省尚呈升平景象。1944年,王爷殿毁于日本侵略战火,1947年,由地方集资和民众捐款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破除迷信,庙内神像陆续被毁,殿堂亦移作他用,整个建筑拆毁于1975年。昔日靖港的标志性建筑紫云宫,已成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