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公祠

母公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宗或生前有功德人的庙堂。桂东有170个姓氏,没有以“母”作姓氏的,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座母公祠堂,令人费解的是它还坐落在桂东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内,给人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

母公祠堂坐西朝东,建筑面积250.8平方米,前低后高,前后两栋相连,三进四厢四合院式。前为门厅,后为正殿,门厅与正殿间有一个24平方米的天井。平面呈方形十柱,通面宽15.2米,通进深16.5米,抬梁式穿斗土木结构。是一个清代建筑。

一般来说,祠堂相当讲究,其建筑气势恢弘,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屋宇内有精致的石雕、木雕和精美的彩绘;对仗工整意境绝佳的对联;或遒劲有力,或秀丽典雅的书法;庄严神圣的神龛……然而,当我们走进桂东母公祠堂,这些都没有。一眼望去,跟我们平常在农村见到的灰瓦盖就的民房毫无两样,谈不上什么文化艺术内涵。所不同的是多了几分沧桑和静谧。

各位可能会问,这母公祠建于何时?母公又是谁?母公祠又隐藏着怎样的神秘故事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搞清它的来龙去脉,桂东县的文史工作者进行了探赜索隐,查阅了清《一统志》、清朝同治《桂东县志》有关章节,如:名宦、祭仪、祀典、兵防志、户口、艺文诗、旧序。走访了县内的耄耋老人。

事情还得从明末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谈起。

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城掠地,一举攻陷了郴州、衡阳。一天,张献忠委派了一位大将,他叫姜维新,由他带着兵马围攻偏僻的桂东县。

那个时候,桂东群山环绕,既不通船,也不通车。起义军只好骑马挥纛,带着戟,举着刀,身背弓箭等装备向着丛林交错密织的桂东大山开来,他们一路烧杀抢夺,很快就来到了桂东。

桂东富人商贾闻风忙着搬家逃命,不少士民拥入逃难的人流。在杨梅寨和联珠寨把守的士兵前来劝说母崇正县官弃城而走。

母县官回答:“我是朝廷派来守疆卫土的,岂敢不顾百姓安危,保全自己而逃呢?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身可损,头可断,志节却不可夺,大不了以死酬天下。”

母县官一番话,给人心惶惶的桂东人们壮了胆,撑了腰。他走向城楼,面对围城的起义军大义凛然地说:“我是桂东县的县长,老百姓并没有得罪你们,你们不要滥杀无辜,要杀要砍就朝我来吧!”

由于姜维新所带的队伍,鱼龙混杂,有的义军大开杀戒,炮轰城楼,把箭、刀、戟肆无忌惮地指向了平民。母县官喊话不灵,只好带着军民奋力抵抗,但由于力量悬殊,桂东县城最终被义军攻破了。母县官被捉,县城被洗劫一空,付之一炬。一条往南流去的沤江血流成河,两岸哀鸿遍野。尸首横陈,有圆目怒睁的,有嚼血齿空的。桂东,“弥望百里,绝无人烟。”

查阅史料:母崇正,四川人,选贡,明末桂东县知县。被俘后,宁死不屈,骂献贼不止。崇正十六年(1643)十二月,母县长被起义军掳掠到了江西赣州,最后壮烈牺牲。

姜维新班师流往江西后。逃出虎口流落他乡的桂东平头老百姓陆陆续续地返回家乡,他们深切怀念爱民如子的母县官,涕泪横流。

第二年,映山红花开的季节,桂东人民在县城(今下黄桥桥头)兴建了一座母公亭,亭下建有母崇正衣冠冢。该亭和衣冠冢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破旧立新”中被井屋口农民开田平毁,今不复在。

清代桂东贡生罗万卷写了一首悲怆的悼念母县官诗,诗曰:“峨眉山头万古雪,生为伟人气清烈。作宰沤江明诈衰,满地烟氛寄愁绝。贼锋压城日欲昏,到处降旄争走奔。独抱孤城心慷慨,城亡与亡存与存。大呼杀贼贼魄褫,众寡莫敌势不支。崇正十六岁癸未,城陷不屈公死之。是时蜀都亦残破,纷纷僭号豺狼卧。锦官城外啼杜鹃,万里忠魂不归去。二三遗老头如雪,眼见当年颈渍血。欲语未竞泪先流,骂贼犹闻常山舌。蔀檐星散原野空,凤凰山下土花红。裹尸无人寻马革,即今夜夜生悲风。呜呼公生爱民如爱子,城亡与亡得其死。輶轩未上正气行,遗民数语当青史。”

时光如流水,一转眼到了嘉庆丁丑年(1817),福建省举人曾钰来到了桂东担任县长。一天,曾县长来到了沤江河畔,他察看了母公亭,听了桂东人陈述,有感于明末县官母崇正忠心报国,心怀社稷,为黎民百姓,为万千苍生的事迹,就在城西衙背左边兴建了一座母公祠,也就是我们今日在纪念馆见到的母公祠。当时建造时,县内绅士黄裕昌等人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捐钱购买了罗姓地基和老屋宇。

母公祠建成之后,成了桂东人民纪念母崇正崇高气节的建筑物。

桂东健在的老人们会告诉你,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组织人员在孔庙祭拜完孔子后,会到母公祠祭拜刚正清廉的母县官。每一年仲春、仲秋会来祭祀两次,上香,摆上器祭,盛放猪牛羊等祭品,读祭文,行二跪六叩首之礼。

“城亡不惜身俱死,劲节终留万世芳”。母崇正虽然是封建社会一名县长,但由于他“生为民社系,一死不忘忠”,他被桂东县人民记在了心中,得到了桂东人民的怀念。

有游客会说,破“四旧”时,凡是与“封”沾边的牌坊、庙宇、祠堂、古屋,不是损毁殆尽么?桂东母公祠怎么逃过了一难呢?

这,其实很简单。因为1928年8月,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来桂东迎还朱德、陈毅的红军部队时,毛泽东就是住在母公祠隔壁的唐家大屋,会议也是在唐家大屋召开。当时,母公祠店堂内住了毛泽东的红-卫员战士。加上,1966年底到1967年,桂东兴建毛泽东同志在桂东革命活动陈列馆(后更名为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于是,母公祠不但保护下来了,而且作为红色景点走入了纪念馆内。

作者:陈 俊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