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人认为新冠疫苗会导致自闭症,有人认为制药公司要从疫苗中大赚一笔,还有人指责比尔·盖茨为牟利制造了这次疫情。这些都是无稽之谈,非常荒谬。”12月8日晚,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电视论坛举行,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通过视频参加会议时如是说。
论坛上,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多位院士专家及诺贝尔奖得主就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和方法谈到了各自看法。
公众科学素质是战胜疫情的重要力量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隔离等科学的社会性措施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这有赖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即公众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不仅是指了解科学真相,还要有能力基于事实去作科学判断。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辩论、决策,这也是科学素质重要的评价标准。”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说。
专家表示,疫情期间,中国14亿公众自觉戴起口罩,这是建立在公众科学素质之上的文明共识和自觉行动,科学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称,在应对重大风险与挑战,以及推动后疫情经济发展方面,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日益彰显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全民科普大教育。全社会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理解科学理性的社会心态,为有效防控疫情奠定了社会基础。”
据悉,“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由2015年的6.2%提升到2020年的10%以上,大大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过,龚克认为,“10%的科学素质率也是非常低的,并不是非常高的水平。”
蒲慕明直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并不是所有公众都有科学素质,很多误解和谣言在模糊真相。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顿·李·格拉肖称,美国有相当大一部分民众表示不相信新冠疫苗、不相信气候变化。“我们周围有很多伪科学,比如占星术、算卦等,这反映了大众其实还没有真正接受科学的作用,没有接受基于科学事实这一理念。”
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理查德·罗伯茨直言,美国这次应对疫情不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科学家被“抛弃到了角落”。
科学家要参与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
如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让公众更加信任科学?
专家表示,首先要让公众意识到科学的重要。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认为,必须告诉大众还有很多问题有赖科学去解决。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坚原称,疫情之下,科学是唯一赖以生存的武器。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持有同样观念,他说:“如果不相信科学,可能会迎来很多灾难。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育大众‘什么是科学’,还应该告知大众科学能驱动社会进步。科学不仅是知识,如果能正确运用科学,就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传播科学事实过程中,科学家扮演重要角色。蒲慕明表示,公众不信任科学和科学家是因为科学家与大众沟通不足,没有告诉大众自己在追求什么,没有告诉大众自己的追求中什么是对社会有利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也表示:“很多年轻人正在试图积累科学信息和知识,如果科学家不到现场提供一些必要的技术、科学知识,他们的拼图中就会缺掉一块。我们需要承担起责任,告诉他们科学非常美妙,科学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好。”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纮说,作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家,应该有能力把复杂东西讲清楚。
怀进鹏认为,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是公众理解科学的根本途径,“科技共同体有责任向公众传播科学”。提到科学传播,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建议多讲述让公众容易听懂的科学故事,比如科学帮助我们消灭脊髓灰质炎,战胜天花,延长了人类寿命。
媒体被看作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有专家指出,要加强媒体和科学界合作。阿龙·切哈诺沃表示,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引导大众相信科学是可信赖的。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特别顾问冲村宪树称:“应对全球规模性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智慧,需要大幅提高世界人民的科学素质。”(实习记者代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