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举办“率先行动故事汇”微视频(第二季)优秀作品交流分享会。中科院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京区事业单位党委书记马扬参加会议并讲话,中科院资深院士张弥曼等5名优秀科技工作者深情讲述了微视频背后的感人故事。
中科院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京区事业单位党委书记马扬对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对本次活动的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分享者、评委专家以及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系统单位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志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通报了专家评审和在线投票情况。41家单位提交的65件作品中,专家综合评分在90分以上的有12件,85~90分的有44件,85分以下的有9件。在线投票超过20万的作品有10件。他对下一步如何开展好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指示,贯彻落实好中科院党组工作部署,把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作风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二是要扩大“率先行动故事汇”微视频作品的传播,把优秀作品作为各单位学习教育的素材,发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作用,同时积极探索进学校、进社会,弘扬正能量,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三是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家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加强协同创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以实际行动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微视频交流分享
会上,现场播放了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失落的古鱼王国》、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召必回 战必胜》、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为了农民的微笑》、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十年磨一剑 今朝试锋芒》等四部优秀微视频作品。作品相关单位的科学家和专家讲述了视频背后的创作经历和动人故事,他们分别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张弥曼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杜昱光、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钟瑾和正高级工程师仲乃琴,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科学实验柜总体主任设计师张璐。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我们今天人类生活的时代叫全新世(Holocene),起自距今约1万年前。我们是现今最高等的动物,我们现代人种称作智人(Homo sapiens),是当今地球上的统治者,所以我们通常把全新世称作“人类的时代”,就像我们把中生代(Mesozoic Era)称作“恐龙的时代”,把泥盆纪(Devonian period)称作“鱼类的时代”一样。自从达尔文(Darwin)发现了《进化论》(Evolution),人类才知道我们是从早期的脊椎动物演化而来的。但是从哪些动物演化而来,怎样演化而来的?我们所知甚少。生物演化过程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历史,我们既无法亲眼观察,也无法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一过程。我们只能通过找出各种现代生物以及化石之间的系统关系(phylogeny),来研究生命的历史。过去无论是现代生物学还是古生物学在研究系统关系时都比较关注形态学(morphology)。后来有了分子生物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分子生物学提供的信息,在用来分析亲缘关系(即演化)时,具有形态学信息所没有的优点。比如能够为性状(特征)提供大量的数据(如氨基酸、基因、蛋白质),而且对于分子序列中的区别可以准确地计量。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古生物学也具有分子生物学所没有的优点。如可以提供地球自有生物以来的生物多样性格局(diversity pattern);提供现代生物种类中空缺的(间断的)中间类型(missing link);并且为建立谱系(phylogeny)和检验已建立的谱系提供时间尺度。因此,研究演化,古生物学是个主要手段。
在距今3亿5千万年前的泥盆纪,世界上最高等的动物是“鱼类”。其中有很多最早的鱼类是没有颌(下巴)的,叫作“无颌类”。后来在欧洲,在4亿2千万年前的志留纪也发现了少量的、零星的有颌类(Gnathostomata)鱼化石。经过朱敏和他的团队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云南曲靖潇湘水库附近的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很多鱼化石,特别是种类繁多的有颌类鱼化石,如保存比较完整的梦幻鬼鱼、初始全颌鱼、罗氏斑鳞鱼等等。在大量化石的基础上建立了志留纪潇湘动物群、泥盆纪西屯动物群和不久前在珠江源景区发现的泥盆纪海口动物群。最近还在重庆早志留世地层中发现了有颌类的生物。证明了颌在志留纪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已经有了大量的有颌类。这些动物群不仅在国内很少见,在世界上也可说是绝无仅有的。朱敏的团队在目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守护“古鱼王国”,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他们的研究工作使得世界关于鱼类演化的知识有了显著的增长,使我国在早期鱼类研究方面走上世界前列。朱敏的一个特点是大胆创新,在多年以前就和中科院高能所的同志共同开发高精度CT,用来了解鱼类脑颅的内部情况。近来他们团队又在开展大数据方面工作的基础上做“深骨”(Deep bone)这一项目,包括了全世界的脊椎动物化石和它们的分布地点和地层。在我看来,确实有点“野心”,在科研工作中,要想做出前所未有的结果,确实是需要一点“野心”的。
我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糖生物工程课题组组长杜昱光。首先非常感谢中科院组织这次“率先行动故事汇”的活动,让我们的团队有机会能够把疫情期间的一些故事与大家分享;同时也要特别感谢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领导以及党办的各位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们的帮助和支持。
我自己觉得我们只是在疫情期间做了一些一线科研人员应该做的事情,中科院大量的实验室都在奋力地拼搏、与时间赛跑,做出很多很好的成绩。所以非常感谢这次给我们制作视频的工作人员以及关心我们这个视频的所有领导以及主创团队,谢谢你们!
我是在大年三十下午4点钟看到我的朋友圈中有一位第四军医大学的教授,发了一条四军大集结了143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前线的视频,我真正感觉到这个事情比较严重!
我相信2020年的除夕之夜每一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大年初一、初二我在实验室待了两个整天,我就在想“怎么办?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如何为一线的医务人员提供第三层防护,避免他们在医院内感染!因为我们是做糖生物工程的课题组,我们就在思考能否用我们的寡糖形成一层在医护人员肺部表面的防护——肺口罩。病毒和肺泡的表面都是糖链,我们利用蛋白与糖链的识别作用,希望能够找到阻止病毒感染的糖链结构。也正是因为在我们前期的研究中有很多的糖链结构有潜在的可能性,因此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最终开发出一款肺口罩喷雾剂,目前正在对其防护性能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另外我们团队的核酸检测研究工作曾多次将研发的产品应用于一线的防控任务中,例如埃博拉病毒的检测、MERS病毒的检测,同时还协助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火眼团队进行核酸自动检测仪器的研发。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光辉主任的大力支持下研发出一款血清免疫微球检测的试剂盒。
但是完成这些工作的人从何处来?大家刚刚回家过年。于是,我在大年初三吹起了集结号!真没想到,大部分人都在初四、初五回来了,让我非常感动。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的一个博士生,看到我在群里发的信息以后,当晚11点钟就连夜赶回了北京,第二天早上告诉我“杜老师,我回来了!”还有一位同学家在陕西农村,他的父亲支持他回到课题组,在孩子出发的前一天“侦查”了村子周围所有的路,发现都被“封锁”了!第二天,这位同学和他的父亲抬着行李,用了一个多小时穿越庄稼地才来到公路边,打了一辆车到咸阳机场飞回北京。最先回到实验室的是7位队员,其中6位是党员。
2月1日,最后一位队员抵达实验室,我们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正式封闭突击攻关生活,因为我们7个人来自全国各地,不知道大家在路途中是否已经携带病毒,所以大家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我的精神压力很大!14天以后也就是2月14日,我们都平安无事,那一刻,我们第一次释放了一下各自的情绪。我们队员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要超过14个小时,所以他们非常辛苦!视频中的赵雪老师,每天晚上都会在一个角落里和两个孩子视频通话,我非常感动,感谢他们!
那么老师们在封闭突击攻关的时候,学生们怎么办?我们有6位老师分别管理我们的14位学生,从大年初十开始,每位学生每天精读一篇文章并做一篇文献汇报PPT,86天下来我们装订了一本1792页的文献合集,总计689个PPT,这就是我们在疫情当中坚持科研学习的行动。
当然我们在疫情中也有快乐,2月21日的傍晚,为了给雷神山医院准备检测试剂,我们的晚饭一推再推。时间已经到了晚上11点半大家都还没有吃饭,这时候我们一位有心的队友告诉我们今天有一位队员过生日,40岁不惑之年的生日,就在零点的时候,一位队员的手机里响起了生日快乐歌,突击队员王倬老师收到了来自队员们精心准备的一碗长寿面。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对这个场景记忆深刻。
我们在短短的30天里,有太多的记忆。我们在南昌第一附属医院完成了临床核酸样本的检测,在雷神山医院完成了200例阳性血清病例验证工作,准确率达到92%,我们在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了115例阴性病例验证工作,准确率100%。只是遗憾未能拿到临床3类医疗的证书,因为后面的病例数越来越少,无法支持做完后面的验证工作。
当封闭结束,我们和大家一起回顾的时候,全组26位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每人30分钟的疫情分享活动,讲述每个人在疫情期间的所思所感。我们从3月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7月24日,每周一下午我们有两位组员进行分享,我们也把这些疫情分享的PPT装订成册,作为这次疫情过后大家一起奋斗的宝贵记忆。
虽然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力量,中国的效率,中国的国际担当!通过这次疫情,我也看到了年轻一代他们的担当,他们的付出以及他们的努力奉献!在这里,我也非常感激他们!当我们的视频摄制小组在即将结束这次拍摄的时候,问我一句话“杜老师,看到您所有视频中,您都穿着这件外套,这是为什么?”我说:“是的,这件衣服是我们在完成军民融合项目过程中一位退役的老局长送我的一套衣服,不仅仅是因为看到国旗让我有一种责任感,让我们有一种担待,更重要的是我的心脏离国旗更近了!”谢谢!
我是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的钟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中国人的口粮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近几十年来我国居民的口粮(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肉、奶的需求逐年大幅提升,而我们的工作,则是为牛羊提供好的口粮,从而让它们提供好的肉、奶产品,保障我们的口粮的供应安全。
牛羊是否能产好肉、产好奶,饲料是关键。饲料不仅关系着牛羊的生死存亡,比如说,库伦这样的北方地区,夏天秋天水草丰盛,冬天春天缺草少料,牛羊夏肥秋壮,冬瘦春亡,掉膘损失严重,所以说,饲料也关系着农牧民尤其是贫困户的收入和生活。怎么找到并利用好微生物,让牛羊一年四季都有草吃,而且让草能长期稳定保存(不发霉、不变质)、营养好(营养保存全面)、适口性好(香气好,牛羊爱吃)、转化率高(多产肉产奶),那就是我们中科院微生物科研工作者可以“写在牛圈、羊圈里”的工作。几年前在库伦调研时,我们就发现畜牧业虽然是库伦的传统支柱产业,但粗饲料尤其是青贮加工水平,还是非常落后的,饲料的霉变损失大、有刺鼻气味甚至长蛆,不仅影响了牛的健康,也极大影响了养殖成本及效益,影响了农牧民的钱袋子。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把多年的研发成果,高效青贮菌剂,带到库伦,带给当地的农牧民,免费提供给他们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也教给他们正确的青贮加工方法及注意的细节。第二年,看到效果的农牧民一传十,十传百,索要及使用菌剂的牧民越来越多,虽然微生物肉眼看不见,但看得见的效果让他们很快接受了新的理念,改变了传统观念及几十年的做法,他们养的牛羊更健康了,经济收入也提高了,我们的技术真正助力当地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有条件的农牧民还听从我们的建议,不仅牛养得好、卖得好,草包括玉米、甜高粱,还有秸秆(原来丢弃)、柠条(本用作护沙)叶片等经过加工后也能作为很好的饲草商品出售,产生很好的效益,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科研工作者,中科院微生物所前辈提出了“人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始终遵循这一理念,也是坚持长期从事科技扶贫事业的引领思想,是我们努力科研的方向。谢谢!
我是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仲乃琴,一个多年从事马铃薯植保和栽培的科技工作者。我国70%左右的马铃薯产区位于自然条件严酷的集中连片特困山区,土豆既是这些地区农民的口粮,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我的专业把我和他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一名光荣的科技扶贫工作者。
贫困山区马铃薯的种植技术水平非常落后,主要问题是病害高发、肥效差,亩产大多只有几百公斤。从2012年开始,我们团队就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将传统技术和我们在实验室研发的新技术相结合,帮助当地老百姓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提高收益。在这里我强调一点,我们团队除我之外,还有中科院微生物所方荣祥院士、钱韦所长和农业室很多年轻的研究人员,李俊雄书记是我们的领队,他们多次奔赴大山深处,为贫困地区的农技人员讲课,为老百姓开展技术培训,其中方院士就在水城讲过两次课。我们今天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在中科院微生物所党委领导下,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果。
水城县是中科院的定点扶贫县,其中清林乡是国家级贫困乡镇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25度坡耕地达到了90%以上,山高路险,气候冷凉,适合种的作物种类也非常少,马铃薯是其中之一,虽然马铃薯产量很低,但是因为传毒昆虫少,病毒性退化轻,适合生产种薯。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联合乡镇政府建立了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向周边乡镇供种。很快就见了效益,其中田坝村228个贫困户出列,整村提前一年集体脱贫。后来在水城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方院士牵头在杨梅乡建立了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通过帮扶生产脱毒种薯的龙头企业,把绿色种植新技术在这里推广,为全县节省大批从外地调种的费用,也为高海拔山区的老百姓找到了脱贫的出路。
我们的技术通过转让和许可实现了产业化,技术产品除了在水城县应用之外,还在宁夏南部山区、贵州六枝特区、内蒙古的商都、云南的昭通和澜沧等许多贫困山区得到了应用,也在除马铃薯之外的甘蔗、玉米等作物上得到推广,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
在扶贫过程中我走访过许多非常贫困的家庭,体验过他们生活的艰难,感受过她们的真诚、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中科院领导和中科院科发局的支持下,能为贫困山区做点事是我的荣幸。
非常荣幸能代表团队到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工作和故事。我们的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我所在的团队集成技术中心主要承担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科学实验柜的研制工作。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个理念贯穿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的科学实验柜就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成果产出的载体和平台。如何研制好、利用好科学实验柜,满足各领域科学实验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和广大科学家团队一直不懈努力,想去和必须去解决的问题。一个科学实验柜,高1.7米,宽1.1米,深0.9米,虽然不大,但是涵盖了结构、机构、气液制冷、供配电、高速通信、航天工效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一颗卫星。同时它还需要满足包括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等8个学科领域30余个研究主题的数百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的研究需求。
科学实验柜的研制要用最小的重量代价搭载最多的科学载荷,同时还得满足后续十年的科学实验需求。所以从实验柜研制初期,我们就面临了非常大的挑战,不仅要做到现在的国际一流,还要保证十年后不过时。十年前,项目开始的时候,6名党员同志组成了攻关先锋队,我们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国际空间站的科学实验柜技术也对我们进行封锁,我们必须自己干,怎么干?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自己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为了减轻实验柜重量,团队的设计人员进行了上百次的力学分析和试验,研究合金材料复合碳纤维结构的新形式,最后我们的承载比由国际空间站的1:1提高到1:4。实验柜的流体回路系统,没有现成的产品,研制团队一边硬逼着自己加强专业学习,另一边逐步组建团队抓紧攻关,该项目的副主任设计师郭栋,在关键技术攻关期间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一点多。有一次骑电动车回家时,因视线环境差,摔倒在路边,面部缝合20多针,在家仅休息了三天,主动回到工作岗位。我们不光完成了流体回路系统关键技术攻关,我们的成果还推广到了兄弟单位的卫星产品。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今年“十一”期间,我们以小时为单位,奋战了8.75天,成功交付了空间站核心舱的三个实验柜,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自主研发程度达到了95%以上。
我个人之前进行的是实验物理方面的研究,现在从事的是航天科学技术的研究,有一个很深刻的感悟,基础研究实验成功几次,就可以说是成功,而航天人就算有一百次成功,但是出现一次失败那就是失败,所以我们这些85后、90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凭借着他们的事业心和严慎细实的态度,对每一个工艺,每一项测试、每一项试验,要做到全面覆盖,遇到问题往往需反复测试几十次,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产品性能的细节,有人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像钉子一样“钉”在实验室的椅子上。这样的“钉子”在我们团队有很多,部门的康博奇副主任设计师是军嫂,丈夫在部队,她独自带娃,经常带着孩子“泡”在实验室,几十个人的大团队,孩子认识一大半,办公室成了孩子的自习室,单位成了孩子第二个家。
是什么驱动这群平凡的年轻人去干这么一份不普通的事业。我们有很多标志性的称呼,例如“航天螺丝钉”。我们靠着那份对浩瀚宇宙好奇心,靠着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科学责任心和使命感,靠着一辈子得干出一件能让自己值得回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载人航天的精神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体现。凭着这种对空间科学的执着追求,我相信我们必将实现我国空间站科学实验柜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重大跨越,也必将在光辉的历史的进程中交出满意的答卷。
评委和专家圆桌论坛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科技频道主编闵勤勤、新华社科技室主任陈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觉指导汪东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主持人李歌和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沈颖等专家开展了研讨交流,专家们对以微视频形式讲述科技创新故事、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并围绕如何以党建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如何进一步创新载体和形式、在全社会弘扬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意见建议。
特别感谢“率先行动故事汇”活动,给了我近距离了解科学家工作及其内心世界的机会。这些作品我是反复看,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非常敬佩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了民族复兴伟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不管是在脱贫攻坚、抗疫一线,还是在基础研究、创新前沿,都作出了巨大贡献。科技战线还有很多故事和人物,需要去发现和挖掘,我们有责任把一代代科学家的故事讲好,把科学家精神传承下去。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19年元旦上线,一直备受关注和喜爱。科技频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对如何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也在探索。我们感到,用微视频方式讲述科技工作者的故事,让受众看到科技工作者真实而鲜活的日常,感染力和传播力较强。未来,若能调动更多科技工作者都参与进来,讲科技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精神,则更能在全社会激发科技强国梦想,引领青少年从小立志投身科研事业。这方面,我们要做的、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就是,躬耕无言述春秋,春风化雨润心田。科研工作者的一个个奋斗的小故事,就是祖国创新浪花上的闪光点,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面,但实际上更好地诠释了咱们国家能够创造奇迹的秘诀。科学家身上最宝贵的精神,能够照耀我们祖国在新征程中开启更美好的未来。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要争做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领唱者。如何能讲好他们闪耀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和科学的种子,让孩子们打开探索未来的大门,这方面我们要发挥好桥梁作用。在我们所制作的短视频中,最棒的就是钟南山和袁隆平院士的讲话。袁隆平院士领了共和国勋章以后说,还是放不下他家后院的粮食。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以后,我们问他你接下来想做什么,他说还要请战,要把新的科研攻关成果用在抗疫之中。这些短视频虽然都在半分钟以上,但是点赞量都在几千万以上,传播效果非常好,关键是要形成常态性。
在当评委的过程当中反复地看了这些作品,每看一次心中都有感动。我是在接近冬天的时候看了这些视频,但是感受到了一股盎然的春意,感到了一股暖流,感到了一股清流。没有想到我们的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和我们的媒体朋友能够有这么大的魄力,花这么大的精力,精心策划搞这样一个活动。我们的很多的制作单位、党委书记、所长来组织并且出镜,把这个视频做好,而且这么感人,又充满着科学精神,科学力量。我觉得这里边的智慧,这里边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去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重要文件,要求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我们怎么样去落实、抓好落实是一个大课题。我们要把弘扬科学家精神当作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要运用像微视频这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把科学家精神呈现出来。我今年已经71岁了,但在每一个需要我进行科学家精神传播的时候,我都愿意毫无任何条件地去答应。
在看完这些视频以后最大的感受,是它呈现出中国科学进步的全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我的冲击都很大。总的来讲,“率先行动故事汇”活动很有意义。但我不希望它仅仅成为内部交流的一个东西,因为整个社会其实也需要科学精神去启蒙。影像作为今天传播的主要手段,应该为科学精神的启蒙起到作用。
我觉得用视频的方式讲好科学家精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来拍一个科学家视频主要是在传播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和这个社会是怎么样发生一个关系的。今年是第二季,可能还会有第三季、第四季、第五季,如果积累下去以后,就会成为一个文献,它具有文献性,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到,或者让我们以后的孩子们看到,那时候的科学家他们是这么干的,他们是这样来考虑问题的,价值非常大,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东西。
“率先行动故事汇”(第二季)的微视频,不仅我看了,我们500多个学员也都看了,为什么要看,我用六个字概括。一是重大,这个题材很重大。二是感动,我今年60多岁了,我看这个东西我也掉泪。三是弘扬。我们有责任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工作,也愿意跟中科院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一起来传播科学家精神。
另外,传播好微视频非常重要。视频我觉得不一定非得10分钟、20分钟,3分钟、5分钟也可以,再短一点可能也可以,你弄1分钟的就很经典,弄一个特别经典的画面,然后弄一个比较好的背景音乐和音效,那也许成了热帖了,成了热门作品,这很有可能,这个事情我觉得可以去想一想,去做一做。
“率先行动故事汇”微视频展示活动(第二季)坚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创新、践行率先”为主题,集中反映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系统单位推进“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生动实践,展示科技工作者的新气象、新作为、新贡献,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第二季作品涉及基础前沿领域创新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科技扶贫与美丽中国建设、在疫情防控中彰显的科技力量、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青年科技创新创业者、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等主题。其中,70%以上的作品报道了中科院在“率先行动”第一阶段的重要科技创新进展。
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有关负责同志,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相关负责人,京区部分单位党委书记,京区青年科研人员和党务干部代表、微视频主创团队成员等17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活动得到了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的指导,得到了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系统单位和有关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
▼“率先行动故事汇”微视频作品(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