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眼中的故宫和未来什么样?
他们又会用哪些“黑科技”让故宫的珍贵藏品穿越历史走向未来?
2020年12月12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斑驳的红墙上,参加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的少年创客们踏入故宫大门,用他们亲手创作的一件件散发着青春气息和智慧光芒的“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作品,给出答案。
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夏天,全国的少年创客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约会——参加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
但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约定。疫情或许会拖延进程,却无法阻挡少年的奇思妙想。
因为热爱,所以澎湃。
5月11日,作为全国科技周重大示范活动——2020年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采取线上模式,如约而至。少年创客们闻讯而动,来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支团队、近10000名学生参与此次活动。
实践活动坚持倡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让科技更有温度。题目来源于实际生活,力求以科技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用创客方式传播科技冬奥知识,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与600岁紫禁城的融合,传播中国文化。
来看看科技少年们手中的600岁紫禁城吧。
这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琼枝溢年光”。
看得出来这件作品的“原型”吗?没错,正是清代金瓶珍珠花树景。除了外形上尽量还原,这件作品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还可以感知温度。四川省南充市小学的孩子们在每颗水晶珠里插入光纤,并设计程序从温湿度传感器获取温度值,来控制不同的LED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光纤的导光性可以将LED灯的光传至每一朵水晶珠花,这样,在不同的温度下水晶珠花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不断变化的流光溢彩就如同时间的变化永不停止,又如同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熠耀千年。”孩子们说。
接下来这款酷炫的作品是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丁兰校区同学们带来的“故宫AR+”。
不需要特制的头盔或眼镜,你就能身临其境“游故宫”。如果你使用的是Android设备,它的使用将变得非常有趣。创作团队选用激光雕刻出的故宫博物院Logo木板作为触发器,只要你打开故宫“AR+”并将取景框对准它,一个雄伟的太和殿便出现在你面前。在iOS平台上,它也十分简单易用,扫描到一个平面即可开始观赏,并且还支持放大与缩小,你甚至还可以走进这座宫殿,近距离观赏它精美的内部结构,仿佛置身于太和殿内部。
在大饱眼福后,咱们再来一饱耳福。
这是由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实验学校带来的“AI编钟”。
由于观众无法在故宫接触到编钟,孩子们运用了激光切割与灯带,以及编钟模型,制作出“AI编钟”,结合APP inventor曲库和灯带跳动,引导使用者敲出相应的音符。“大家就可以轻松学会敲打编钟了。”孩子们说,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不应该被遗忘,“我们想让大家重拾这个乐器,所以发明了这个编钟教学装置。”
带队老师叶智清介绍道,学校自去年12月份开始学习区里统一规划的人工智能课,这是孩子们学习后独立完成的作品。“用现代科技激活古老文化,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叶智清说。
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有具有人脸识别和语音交互功能,会用不同国家语言讲述自己“身世”的日晷;有具有自动出纸功能,可以判别游客写的“之”字与王羲之相似程度的展示系统;有的同学把手机嵌入黏土、废罐子、旧筷子做的模型中,虚实结合展示金瓯永固杯的魅力……
5000年厚重的中华文明,让少年创客们在放飞创新梦想时,有了坚强的底蕴和自信。
正如带队老师们所说,四年来,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不断蜕变升级,搭建起一个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交流平台,不断推进中国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科技日报记者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