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2000年11月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组建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办公地点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内,负责武昌农-动讲习所旧址、武昌毛泽东旧居、陈潭秋烈士早期活动旧址及武昌起义门旧址的管理、保护和对外开放;负责武汉地区近现代文物的征集、保护、展示、研究及武汉近现代史的研究;负责举办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展览。
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动干部的学校。校舍建于1904年,由四栋砖木结构毛泽东旧居的房屋组成,中间有一个大操场。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当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1927年为中央农-动讲习所校址。 农讲所1926年底开始筹备。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余人。武昌农讲所以训练能领导农村革命人材为培养目标,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许多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1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开展农-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地的工农武装起义,如着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黄麻起义以及参与创建湘鄂西等革0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
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占地面积909平方米。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着作–《湖南农-动考察报告》。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0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1958年0湖北省委决定复原旧址纪念馆。同年12月,-题”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动讲习所旧址”馆标。1963年纪念馆正式开放。该馆现有工作人员35人,设有办公室、陈列宣教部、资料保管部、总务科、保卫科等业务机构。1982年农讲所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家文物局、中宣部分别授予武昌农讲所纪念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04年,中宣部等七部委联合将武昌农讲所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30多年来,武昌农讲所、武昌毛泽东旧居已接待国内外观众2000多万人次,成为观众游览瞻仰的胜地,学习研究中-史、中国大革命史,特别是农-动史的课堂和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农讲所旧址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500余件,其中有毛泽东1927年撰写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农讲所编印的《规约》、学生佩带的《证章》,有张平化、伍修权等领导人的题字、题词。有黄兴、邓演达、陈潭秋、夏明翰、包惠僧等用过的实物,均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馆内有毛泽东同志主办中央农-动讲习所旧址复原陈列、《农民革命大本营》基本陈列。对外开放的复原陈列有常委办公室、总队部、教务处、庶务室、医务室、财务部、大教室、学生寝室,以及毛泽东同志旧居复原陈列。除此之外我馆还开辟了面积10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适时围绕主旋律举办临时展览。
0″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1985年对外开放。旧址原为武昌第一小学,1927年4月27日0″五大”在学校小礼堂内举行了开幕式,同年5月10日,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这所学校还是0早期在武汉的革命大本营。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及夫人徐全直曾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过。陈潭秋以教书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领导湖北武汉地区的革命斗争。现保存有4栋原建筑,旧址大部分建筑由武昌区教育局所用。现对外开放的有陈潭秋夫妇的住房,辟有0″五大”会址陈列室和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陈列室。
武昌起义门旧址馆位于武昌首义南路。起义门原名”中和门”,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门之一。起义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后革命党占领并打开中和门,迎接城外部队入城,在城楼布定大炮轰击总督府。武昌首义胜利后,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名”起义门”。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广总督时,又恢复了”中和门”原名。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为拓展市区,决定拆除武昌城墙和城楼,”中和门”因在辛亥首义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来,但”中和门”城楼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被毁,城门在解放前也濒于倒塌,仅存门洞。新中国成立后,”起义门”的名称得以恢复。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起义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起义门高7.1米,宽5米。城楼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为280平方米。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仿木结构。楼额上刻有”起义门”三字,是-元帅1981年在80多岁高龄时所题。
武汉市革命博物馆现有藏书3000余册;照片底片资料10000余张;文字资料3000余份;复制(印)件1300余件;文物原件594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48件,三级文物266件。参考品273件。有毛泽东1927年撰写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农讲所编印的《规约》、学生佩带的《证章》,有-、-、张平化、伍修权等领导人的题字、题词。有黄兴、邓演达、陈潭秋、夏明翰、包惠僧、等用过的实物,均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曾举办和引进各种历史、文化、艺术专题展览,先后举办了《中国近百年史展览》、《毛泽东与武汉》、《基层干部的榜样–吴天祥先进事迹展》《胜利属于人民》、《铁流二万五千里》、《禁毒大风暴》、《国旗在我心中》、《红岩魂》、《香港回归展》、《纪念-诞辰百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澳门回归展》、《毛泽东中南海遗物展》、《中国0创建史展览》、《中国0武汉历史八十年》、《中华传统美德展览》、《人民领袖毛泽东》等三十多个陈列展览。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所在的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开放至今已接待观众2000万人次。
中央农-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昌红巷(原黉巷)13号,是大革命时期,由毛泽东倡议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所在地。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由建于1904年的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坐北朝南。旧址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旧址原系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1927年为农讲所校址。农讲所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多人。常务委员会为校内最高领导机构,由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三人组成,毛泽东主持实际工作。许多着名的0员、-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李汉俊、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1927年3月开学,学员经三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严格军事训练,于同年6月18日毕业。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各地工农武装起义,如着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黄麻起义等。农讲所师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8年0湖北省委决定筹备纪念馆,-同志题写馆名“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动讲习所旧址”。1963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对外开放的复原陈列有常委办公室、总队部、教务处、庶务室、医务室、大教室等,辅助陈列为《农民革命大本营》。1982年农讲所旧址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家文物局、中宣部分别授予武昌农讲所旧址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旧居–位于武昌都府堤41号,距离武昌农-动讲习所旧址200米,原为一普通民房,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1927年以农讲所名义租用,是毛泽东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所。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着作《湖南农-动考察报告》。在这里居住的还有蔡和森、郭亮、彭湃、夏明翰、毛泽覃、毛泽民、罗哲等革命者。当时与毛泽东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武昌旧居是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毛岸龙是1927年4月4日在武昌出生的。原建筑1956年被拆除,1967年经0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决定重修。现复原陈列有:毛泽东和杨开慧、蔡和森、彭湃、毛泽覃、夏明翰、杨开慧母亲及幼时的毛岸英、毛岸青的卧室,前堂屋和后厅等。2001年与武昌农讲所旧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陈潭秋烈士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1985年对外开放。旧址原为武昌第一小学,1927年4月27日0“五大”在学校小礼堂内举行了开幕式,同年5月10日,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这所学校还是0早期在武汉的革命大本营。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及夫人徐全直曾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过。陈潭秋以教书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领导湖北武汉地区的革命斗争。现保存有4栋原建筑,旧址大部分建筑由潭秋中学所用。现对外开放的有陈潭秋夫妇的住房,辟有0“五大”会址陈列室和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陈列室纪念室。
地址:武昌红巷13号
公汽:以上景点均可在市内乘公交车到司门口下车即到。门票:8元。持老年证、军官证等观众免票,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免票。学生票减半。
起义门–原名“中和门”,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门之一。20世纪初,武昌还有完整的城墙,方圆足有数十里,墙高三丈有余,城外护城河深达二、三米。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后革命党占领并打开中和门,迎接城外部队入城,在城楼布定大炮轰击总督府。武昌首义胜利后,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名“起义门”。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广总督时,又恢复了“中和门”原名。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为拓展市区,决定拆除武昌城墙和城楼,“中和门”因在辛亥首义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来。但“中和门”城楼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被毁,城门在解放前也濒于倒塌,仅存门洞而已。新中国成立后,“起义门”的名称得以恢复。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起义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991年、2001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拔专款进行重建和维修。现起义门高7.1米,宽5米。城楼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为280平方米。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仿木结构。楼额上刻有“起义门”三字,是-元帅1981年在80多岁高龄时所题。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
类型:博物馆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27-88850322
官方网站:http://www.whgmbwg.com/
社交帐号: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9:00-17:00,16:30停止进入;周一全天闭馆。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信息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延伸阅读:
·行摄足迹之湖北(汉襄路线)
·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