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属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点)。湖北省博物馆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处位于武昌水陆街,1956年迁至水果湖,1960年迁至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1963年1月,湖北省博物馆正式成立,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1999年1月,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的编钟馆建成开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馆建成开放;2007年9月,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放。


目前,湖北省博物馆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曾侯乙墓》、《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以其精美丰富的展品、精良的陈列布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宜人的观赏环境,向观众介绍湖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深受海内外游人欢迎。2007年免费开放后,每年接待观众约140万人次,成为湖北省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开放窗口,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曾给予高度评价,国际友人基辛格等曾多次来馆参观,留连忘返。
迄今,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9年自湖北省博物馆分离,成为隶属于湖北省文化厅的独立法人单位,具备国家文物局认可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在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局)的领导下,主要担负湖北省境内的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等项工作,承担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设的文物保护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任务,组织编写考古报告,开展科学研究。自考古所成立以来,一直把配合大、中型基本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放在首位,十多年来,相继和正在完成配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北)京九(龙)、合(肥)九(江)、焦(作)柳(州)、长(江埠)荆(门)、西(安)南(京)等项铁路工程;(北)京珠(海)、黄(石)黄(梅)、襄(樊)十(堰)、襄(樊)荆(州)等项高速公路工程;清江高坝洲、隔河岩、水埠垭等项水库工程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2002年10月馆所合并,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属全民事业单位。主要部门17个:其中湖北省博物馆业务部门有社教部、保管部、陈列部、文保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部门有史前考古部、历史时期考古部、科技考古部、考古协调部,综合部门有办公室、人事部、信息中心、财务科、后勤部、保卫部、市场部、基建办公室、老干工作部。
交通:
乘14、709、552等路公交或402、411旅游车在三官殿下车即到。
门票:
门票: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上午,8:30–12:00(11:30停止入场);下午,13:30–17:00(4:30停止入场)。节假日照常开放。编钟定时演奏:15元/人,每次表演20分钟;每日上午11:00与下午16:00各一场。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0号
类型:博物馆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27-86794127
官方网站:http://www.hbww.org/
开放时间:9:00—17:00(15:30后停止入馆),周一(法定节假日除外)闭馆.
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观看编钟表演:30元/场。
延伸阅读:
·行摄足迹之湖北(汉襄路线)
·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