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包公祠

开封包公祠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包拯(999~1062年)是北宋名臣,曾在中央政府当过管理财政的三司使,管理监察的御史中丞,最后逝于管理军事的枢密副使任上。他一生很长时间在中央机构任职,但最享盛名的是他于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共一年三个月权知开封府的时期。

开封府因为宋太宗、真宗未即位前都曾任过知府(或称尹)、几位亲王也曾任过开封府尹,故号称”南衙”(唐代称中央政府为南衙)是政务繁杂、浩穰难治的地方。包拯自江宁府调任开封,时已59岁。他任地方官多年,在东京亦任官多时,熟知开封府的种种弊端。他在接受诉讼时,大胆革除旧习,洞开衙门,诉讼者可以不经吏役转手诉状,直接上堂递诉状,还可陈述事由,审判时不讲情面,皇亲国戚与民同罪。他任职时间虽短,敢于碰硬,拆除权贵们,特别是号称”国丈”的张尧佐等阻塞蔡河水道的亭榭等违章建筑,免除了东京的水患,最为群众称道,成为妇孺皆知的”青天”。以后群众传说将众多难以断清的疑案,都归在包拯的名下,成为”日断人事,夜理幽冥”的神奇人物受到人们的尊崇,称为包公。

为包拯立专祠在开封已有悠久历史,据明代胡谧所撰《包孝肃祠碑记》称:开封府治所之北,有一座包公祠,无法查考其始建时间,已经历了金、元以至明朝,至成化九年(1473年),知府孙瑜因祠址隘小,屋宇倾圯,将祠迁至府治东南方,建了北屋3间、东、西厢各3间,前有门楼,周围有围墙的一个小院,作为包公的专祠。这所祠堂直到明末李自成兵围开封,官军决河淬城时,才被淤没。

清顺治七年(1650年),开封府迁至今开封县街(1913年废府改道,撤销开封府,祥符县改为开封县,县政府就迁在开封府衙内,衙门前的街才称开封县街),包公祠又重建在新府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府管竭忠又加以重修。

嘉庆十五年(1810年)知府刘书元将开封府东辕门外旧中河通判署改建为包欧二贤祠。

道光九年(1829年),知府存业莅任,包欧二贤祠已经倾破。存业认为:包拯有功于开封,而其祠庙任其颓废,”非独是邦人士之憾,仰亦守土之羞也”。于是他首先捐俸提倡,僚属响应,集钱万余将祠庙修葺一新。完工时,存业题词名为包孝肃公祠,不用包欧二贤祠的旧名。欧阳修治理开封府的办法虽没有包拯那样有名,但刚柔相济,一驰一张也取得出色成就。包严欧宽这两种治民方法,在宋代已传为美谈,因此,在开封府前两个牌坊,一个题为包严,另一个题为欧宽,这两个牌坊的坊名至少在明代已经如此。正如刘书元在改建二公祠碑文中称:”(包严欧宽)后世凡为官者,皆宜奉为准则。”该牌坊在1922年曾被拆除,1923年开封县知事王兰塘又重修。1927年冯玉祥主持豫政时,废除一切祠庙,包公祠亦被废为学校,牌坊亦被废。

1984年,开封市政府根据舆论的要求和发展旅游的需要,在包公湖西侧原开封府旧址附近重建包公祠,1987年竣工开放。新建的包公祠由开封市建筑设计院设计,为仿宋建筑,三面环水,仅西岸与马路相连,大门西向,门前立石狮一对,双狮前方各有一对小狮,形成六狮拱卫的场面。狮子的形态模自宋陵,有唐代遗风、典朴古雅,使人肃然。

祠门面阔3间,南向,两旁有八字闪墙,门前有一对汉白玉门狮。红墙、绿瓦、白狮、灰闪墙,形成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案。

祠门内为一小院,正前方立一照壁,使院内景色显得曲折。院内东西各有一个四方形碑亭,立有重建碑记及复刻明胡谧碑记。

二门为穿堂殿3间,左右各有回廊连接厢房与大殿。大殿7间,东、西厢各5间,回廊外侧遍锒石雕栏杆,回廊东北角即大殿东头有偏门可通向湖边。

整组建筑悉依《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设计。大殿、二门、祠门分别采用五铺作和四铺作,均为歇山顶,屋顶用琉璃脊饰,灰瓦覆盖,檐部以绿琉璃瓦锒饰,即宋式”剪边”屋顶。彩绘亦采用宋式,分别为”五彩遍装””解绿结华装”和”碾玉装”等。显得庄严、朴素、明快、大方。大殿及厢房内陈列着包拯塑像、陶瓷壁画及实物等,更是锦上添花。

宋式建筑,全国已所存无几,开封除两座宋塔外,其余已毁凋殆尽。包公祠的建筑,祖自《营造法式》又参照晋祠等现存宋代建筑,由市第五建筑公司施工,装修上采用宋式栏槛、门窗、花饰,宋式石雕,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在开封建筑史上别开生面,为古城增添光辉。

地址:河南省开封县向阳路1号

类型:古迹祠堂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71-23931595

开放时间:

7:00-18:00

交通:

开封市内乘坐10、14、16、20、24、35路公交车至“包公祠”站。

门票:

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