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一艘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运输船驶过三峡大坝下游乐天溪水域。
三峡北线船闸自3月16日启动计划性停航检修,历时35天,圆满完成检修任务,按时恢复通航。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王小毛在他武汉的办公室里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回顾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的建设经过,他感慨万千:“兴建三峡工程的整个过程,走的就是一条自立自强的创新之路。”
规模特别大、难题也特别多
“三峡工程规模特别大,难题也特别多,很多都是世界性的难题。”
1985年,21岁的王小毛从河海大学水工建筑专业毕业,加入三峡工程论证建设之中。30多年来,他主持或参与了国内大型水电站建设10余座之多,三峡工程是他最为自豪和难忘的工程。
“首先,从防洪来讲,三峡坝址河段有1000多年的历史洪水记载,其中1870年发生的最大洪水洪峰流量达98000立方米/秒,(三峡工程)设计采用的校核洪水标准为万年一遇洪水加大10%,即12.43万立方米/秒。”王小毛说,这是工程本身要做到的最大防御洪水能力。
其次是电站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千瓦时。第三,船闸年通过能力超过1亿吨,由此带来了枢纽建筑物布置上的困难:拦河大坝泄洪量大、孔口多、泄洪消能结构异常复杂;坝体开孔率高,最大近50%,孔口尺寸大、作用水头高(深孔设计水头为85米)、运用频繁、水位变化大(135~175米)、结构复杂,在世界上均无先例。
王小毛说,要解决这些世界性的难题,没有可抄的“作业”,必须自立自强走自主创新之路。
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
2002年前后,“三峡大坝出现了大裂缝”的消息传出,甚至有媒体宣称“是人的手掌能伸得进去的裂缝”。一时间,外界各种猜测和质疑铺天盖地,谣言四起,矛头直指三峡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
当时,作为三峡工程技术负责人之一的王小毛,正在三峡工地协助主持三期工程施工详图设计。在工程师的眼里,大坝裂缝是困扰大坝工程技术的关键。三峡大坝所出现的裂缝,是一般混凝土大坝的“常见病”,缝宽一般在0.1~0.3毫米,绝非外界传言的那样。然而如何能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消除谣言,给外界一个满意的答案,成为摆在三峡工程建设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搞工程的创新,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王小毛说,从论证到建设,我们统计了一下,工程本身就有大大小小上百项技术难题,这里还不包括上下游的材料和设备制造等,那里面技术问题就更多了。
“面对这些问题,一定不能回避,应该从问题去着手制定作战路线,成立科技攻关团队。”王小毛说。
面对出现裂缝的成因、危害和发展趋势,一方面,他们全力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对处理方案、使用材料进行调研,提出适合三峡工程“千年大计”的实施方案,最终成功解决了大坝裂缝问题,化解了危机。
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
经过40年论证、20年建设、12年的试验性蓄水检验后,2020年11月,三峡工程完成了国家的整体竣工验收,进入正常运行期。
面对这样一个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统筹解决多方面重大问题;全国各地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工作,有力促进了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近130万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以实际行动支持三峡工程建设。
王小毛说:“我国先后集结了3000多人的科技队伍,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全方位的论证和研究。许多难题都在长时间反复模拟试验中被攻克。”
据统计,三峡工程建设形成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专利数百项,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记者刘志伟 通讯员秦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