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

洛阳老城是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在北宋初王曾判任河南知府时所筑城基之上改建起来的。城西墙利用了唐东城旧址。西墙及北墙西端是利用东城西北两墙旧基修起来的。老城周长近9里,四面各开一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均为重楼建筑。楼周围筑月城,其上另有角楼四座,敌台30座,作为防御工事。原来的城墙是土筑的,到明洪武六年(1373年)才修成砖墙,墙高4丈。崇祯末年,明朝统治者为了抗拒农民起义,又在城外筑了一道土墙,高1丈3尺,宽1丈,周长33华里。

洛阳老城

元、明、清三代,在洛阳置河南府,管辖10县。历经战乱,人口既少,商业也不繁盛,所以街巷不多。今天街道名称,大半是民国16年(1927年)冯玉祥驻洛时改定的。

洛阳老城

现在老城的东西会馆、文峰塔、城隍庙、周公庙、旧府门洞(明藩王伊王府正门)、福王府石狮(今青年宫)、钟鼓楼、祖师庙(北大街)等都是元、明、清时的建筑遗址。明代的护国迎恩寺(现洛一高中),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洛阳,抓获福王朱常洵的地方。

洛阳老城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河南府,置河南道,辖豫西10余县,这里仍处于军事要冲和贸易重镇的地位。袁世凯和吴佩孚曾先后盘居洛阳,广修军营。此后军阀混战无宁日。民国11年(1922年),河南省会由汴迁洛。民国19年(1930年)10月,蒋介石的军队占领洛阳,设“专员公署”,辖豫西9县。民国21年(1932年),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匆匆搬来洛阳,定洛阳为“行都”,为时近一年。民国27年(1938年),开封沦陷,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同年11月中共在洛阳设立“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地址在今洛阳老城贴廓巷。刘少奇曾两次来此布置工作。民国28年(1939年),国民党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他们把抗战以来连连败退没收复一个城市的原因归结为“有城墙,不易反抗”,于是下令拆除了洛阳老城城墙。民国33年(1944年)5月至翌年8月,日军侵占洛阳,古城倍受蹂躏。

洛阳老城

解放前夕的洛阳城面积只有4.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仅有1个小煤窑、1个小发电厂和一些小手工业作坊。千载古城颓垣断壁,满目荒凉。

洛阳老城

解放后,老城成为商业贸易较为集中的地方。中州大道人流如织,两侧商业建筑林立,经济繁荣。地下商业街开业经营,为洛阳的“王府井”平添了一份新的色彩。

洛阳老城
洛阳老城
洛阳老城
洛阳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