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

9月25日上午,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在2021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揭晓,14位科学家、150项成果获奖。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资深研究员邵峰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14位获奖科学家勇攀高峰

14位科学家所获奖项分别是:邵峰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翟荟、赵永生、刘光慧、彭同华、潘湘斌、杨洋、印奇7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安德里亚·卡罗·费拉里、杰·姆·德·柯艾、马修·艾利克斯、罗伯特·维默尔—施魏因格鲁伯、安东尼、埃尔纳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获奖者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获奖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机制、抗菌天然免疫、细胞焦亡以及肿瘤免疫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开辟了炎症性细胞坏死研究的新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具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揭示了衰老的新机制及调控靶标,开发了干预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原创核心技术。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永生,引领了有机纳米光子学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推动了有机激光材料在人造皮肤与下一代显示技术中的应用,发展了纳米光子学表征新技术并完成技术转化。获奖者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印奇,打造了以原创AI深度学习框架、一体化AI生产力平台为核心的AI技术体系,其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智能设备、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领域。获奖者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彭同华,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究,带领团队建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化硅衬底生产线。

基础研究类获奖数量大幅增加

150项获奖成果中,35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8项,二等奖27项;11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104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35项,二等奖69项。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往年,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大幅增加,数量占比提升至23.3%,在脑科学、单细胞组学、病毒学、云边协同、硅基光电子、低维材料等前沿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以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脑网络组图谱绘制和验证及其应用研究”项目为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等人突破传统脑图谱绘制的瓶颈,提出了“利用脑连接信息绘制脑图谱”的新思想,成功绘制出既具有更精细的脑区划分,又具有亚区解剖与功能连接模式的全新脑网络组图谱,比现有脑图谱精细4到5倍,为脑认知、脑疾病和类脑智能的研究提供新范式,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引用,被评价为“脑图谱绘制的新篇章”。

在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科技创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大战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奖成果涉及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北京健康宝”、AI辅助医学影像诊断、AI红外测温、AI识谣、新冠筛查系统等,在疫情防控各类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获得者邵峰

“我为北京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而骄傲”

在9月25日上午召开的2021中关村论坛全体大会上,代表着北京市科研工作者最高荣誉的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正式颁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获得了这一殊荣。走下领奖台,邵峰难掩激动的心情,“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整个团队,我为北京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而骄傲!”他说。

邵峰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度过了8年时光。1999年,他远赴美国深造,获得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产出了一系列重量级成果。2005年,邵峰毅然回国,加入北生所。对于这份执着,邵峰说,自己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份认同感:如果自己学有所成,从事的工作能对提升国内科研水平有哪怕是一点帮助,那就一定要回国做。

当时的国内,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研究起步不久。邵峰组建团队,开始从事细菌感染、免疫防御分子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他说,地球上的生物千姿百态,但是在研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有价值的还是去研究和人类健康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且找到更多的治疗方法。”

邵峰说,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遥遥无期的等待。比如他们从2007年以来一直在做一项炎症小体的天然免疫研究,但一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令我特别欣慰的是,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对追求科研真理都有一种特别朴素的热爱!大家沉浸在实验室里,凝心聚力为一项成果而付出,不被外界的企业、课题、经费等‘诱惑’。我想这就是科学家应具备的定力。”

邵峰自己就是“沉浸者”的一员。如果不出差、不外出开会,他肯定每天都会出现在北生所的实验室里。早上8点就到,和实验室的各组伙伴们商量最新的选题、新的研究进展,问问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一圈下来,往往已经到了下午,中午饭顾不上吃是常态。但对于伙伴们,他一直很关心。团队科研人员对记者说,只要有谁身体不舒服,邵峰肯定第一句话就是“赶紧去看医生,然后休息休息,养足精力才能继续干活儿”。

在大家的努力下,邵峰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2007年起,团队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科学期刊上频频亮相,差不多每年发表一篇重量级论文,几乎在病原菌入侵和人体防御机制的研究方面领跑全球。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在北京揭晓。邵峰因发现了人体细胞内对病原菌内毒素LPS炎症反应的受体和执行蛋白,摘得“生命科学奖”。

令他更欣慰的是,北京的科技创新水平在飞速发展。北京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原本就有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在经费、政策的支持下,创新活力迅速得到激发。

北生所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邵峰2005年加入时,园区周围还是大片空旷的土地。如今16年过去,一幢幢科研楼、中试车间已经拔地而起。北生所已经组建了20多支科研团队,成为一所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所。在它的周围,中试基地,药物研发企业都已经有了完备的布局。生物医药已经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