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山抗日工事

公元1941年12月7日,钢混结构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珍珠港,在小日本鬼子的理麻中,瞬间变成一床烂棉絮,耷软在了太平洋的海水里。小日本鬼子这一捉虱子挠痒痒的举动,引发了“老子打儿子”事件——那场叫“太平洋战争”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东洋鬼子为了在中国薅得更多的好处,早在1931年就“进驻”中国东北了。1940年,已占领南亚诸国的日寇,调集重兵北上,企图从西南打开缺口,与从中原南下的日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灭我中华。

马鞍底地西北的一步谷(民间称天生桥),与越南仅一步之隔。当时的法属越南已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日军盘踞在越方被称为“公鸡山”的主峰上,觊觎我大好河山。为阻止倭寇进犯,民国29年(1940年),滇军三旅五团奉命派出部队进驻马鞍底守边防。

先期到达马鞍底的是工兵连,这个连的任务是专门破坏桥梁及道路。没多长时间,靠近越南边界的桥梁全被炸毁,较为明显的路段全被挖断,甚至马鞍底到勐坪的新桥也被炸掉了。

桥梁及道路被破坏后,交通受阻,给马鞍底地区的老百姓造成了赶街上下极大不方便,突然间物价上涨,必需日用商品买不到,就拿盐巴来说,原来都是从越南进口,价钱较便宜,后来日本侵占了越南后,从这条路来的盐巴就断绝了,全都是从内地运来。因道路不畅通,并且一路运输困难等诸种原因,导致每市斤盐价卖到高达8至9角半开(相当于现在的10元),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工兵连完成任务撤走后,一个名叫李疏华的连长奉命率领抗日将士们在今中寨村委会苗寨后山——营盘山的山头上安营扎寨,修筑碉堡、战壕等工事,以对峙越方的公鸡山。

营盘山,海拔1428米,范围16平方千米。清朝末期,为抗击法军进犯,清军曾在此驻扎,因此得名迄今。

营盘山主峰上没有石材,将士们就用沙土、红糖、石灰混制筑成墙体。后勤补给困难重重,当地百姓家徒四壁。可想而知,抗日将士们在远离村寨的大山头上,是怎样的艰苦奋斗呵!

碉堡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土墙建筑,长7.2米,宽5.1米,厚1.05米。尽管70年的峥嵘风雨,只让它的东西两壁保留了一部分残骸,但那观察孔,射击孔里的那一双双警惕而刚毅的眼睛,仿佛正注视着我们的到来。碉堡四周连有战壕。战壕宽67厘米,高1.2米。在碉堡正南100米处战壕西侧,立有一块无字碑。碑约高1.5米,宽1米,水泥铸成,上无一字。所人而立,为何而立以及何年而立不可考。据地方志记载,该军于抗战胜利后撤走。

2011年4月,营盘山抗日工事被中共红河州委、州政府收入《红河州抗战遗址名录》。

信息来源:中国红河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