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白色的充气“大棚”中,工作人员正操作着核酸提取纯化仪、全自动分杯处理系统,目标只有一个,尽快将从南京各地采集来的核酸检测样本鉴定出结果。这可不是普通的“大棚”。
7月28日晚8时,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位于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的南京“火眼”实验室,12个负压硬气膜舱和15个负压软气膜舱已经占满了8000平方米的空间。
26日晚,经过连夜搭建和调试,南京“火眼”实验室全部建成,目前,实验室已正式投用。“日检测通量可达20万单管,若采用10混1混采技术,每日最高可检测200万人份核酸样本。”华大基因交付中心生产支撑总监陈戊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火眼”实验室周身是一个气拱结构,最外层由一层厚厚的塑料层包裹。
“气膜版‘火眼’实验室以阻燃、耐磨、稳定性高的PVC材料作为建筑主材,通过双层气膜形成气拱结构提供负压环境,达到符合BSL-2级实验室的要求;同时具有高体积压缩比,可以折叠拆卸,打包后可通过货机空运,可实现灵活选址、快速运输、快速布局、快速建设、快速启用。”陈戊荣说。
为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效率,“火眼”实验室还搭载了多款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抗疫“黑科技”,检测效率较人工操作大大提升。
“其中,MGISP-NE384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能够有效助力病毒核酸提取,单机日检测通量高达10000例,大大加速了实验室的检测流程。”陈戊荣说。
此外,气膜舱内的MGISTP-7000全自动分杯处理系统可在40分钟内完成192例样本的自动分装以及信息处理。陈戊荣介绍:“它解决了核酸检测中最耗费人力和感染风险最高的样本分装工序工作。”
而MGISP-960高通量自动化病毒核酸提取设备经过了全球50多个国家的疫情防控验证,具备强大的自动化核酸提取功能和自动化测序文库制备功能。
“火眼”实验室最早在2020年2月5日诞生于武汉,具备每日万人份的检测通量,为武汉及周边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检测能力。
在本轮南京反弹的疫情中,在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南京“火眼”实验室由华大和南京建管集团负责建设,建成后由南京市第一医院负责运营,华大提供技术支持,并共同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营。
截至目前,“火眼”实验室已在北京、武汉、深圳、天津、石家庄、广州等多个主要城市落地。作为科技抗疫的“中国名片”,“火眼”实验室也从中国走向全球,已在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超过80座,成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前哨”,在全球范围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保障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健康作出积极贡献。(记者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