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皖苏严防台风“烟花”过境期间地质灾害

浙江:加强地灾防御 做好“三个撤离”

7月25日~26日,台风“烟花”连续两次在浙江沿海登陆。根据气象预报,台风登陆后的三天,浙北地区和浙中东部地区有暴雨和大暴雨,局部地区有特大暴雨。针对此,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台风“烟花”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巡查监测,果断撤离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及时有效处置地质灾害险情,尽一切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按照通知要求,浙江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按照“三个撤离”的要求,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的撤离工作:一是对地质灾害红色预报区内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受影响人员提前进行撤离;二是对出现红色预警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受影响人员及时进行撤离;三是当出现极端降雨(1小时超60毫米或3小时超120毫米)时,对位于坡脚、崖边和沟口等非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内的人员进行果断撤离。同时,指导乡镇(街道)做好已撤离人员的管控工作,在应急响应结束前,严防撤离人员擅自在危险区域活动或返回住地。

7月26日9点50分前后,“烟花”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沿海再次登陆。针对此,浙江省嘉兴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强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做好研判分析;对已征收(征迁)腾空房屋、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三改一拆、储备土地等重点区域进行隐患排查;加强应急测绘服务保障,第一时间响应台风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服务等。(特约记者李风 记者胡盛东)

安徽:转移受地灾威胁群众5580人

台风“烟花”过境期间,安徽省自然资源系统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的部署要求,落实落细防御措施,全力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一是强化预报预警。各地自然资源部门主动与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加密会商,密切监视台风动向,及时对台风移动路径、强度变化、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研判,第一时间精准发布预警信息,作出有针对性的防御部署,切实将预警信息传达至所有相关人员,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和受灾害威胁的群众,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二是提前转移群众。各地把提前转移群众作为最有效的手段,充分做好临灾避险各项准备工作,根据预报预警,抢在灾害来临之前,及时启动避险转移预案,坚决果断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全面排查隐患。各地加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力度,每一轮强降雨过后,开展多轮次、地毯式排查,重点加强对学校、集镇、切坡建房点等人员聚集区的排查,对新发现的隐患点及时纳入数据库管理,落实防灾措施。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带班和灾情险情“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安徽省共提前转移安置受地灾威胁群众2155户5580人。安徽省自然资源系统累计派出巡查指导组626个、2989人次,巡查检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898个。(首席记者洪曙光 通讯员黄智)

江苏:强化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风险防范

7月25日晚,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召开厅长专题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台风“烟花”过境期间江苏省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工作。

会议要求,要高度重视台风“烟花”影响期间防灾工作,全面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防汛抗台的有关部署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扎实有效的行动和务实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会议强调,根据气象预报和海洋预警预报,此次台风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特别是降雨量大,台风登陆后的几天苏南地区将有200~400毫米的强降雨,沿海地区将出现4~5级大风,其发展有待进一步观察。各地自然资源部门要将困难想得多一点,把情况想得复杂一点,问题查摆得透一点,要在现有地质灾害隐患汛期值守的基础上,加大加密巡查力度,加强雨后隐患排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会议强调,要切实按照防灾减灾预案要求做好本次防汛抗台工作。一是确保人员到位。专业技术队伍和抢险队伍到位,物资装备到位。二是处置要果断。各地要充分依靠当地党委和政府,切实负起防灾责任。一旦遇到灾情险情,应迅速撤离周边群众,并对撤离人员做好安置。三是信息要畅通。加强与应急、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各地值班值守人员要确保通信畅通,一旦出现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灾(险)情,要第一时间将有关信息上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同时做好与地方各部门信息交流。(记者王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