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护国寺

梵净山护国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护国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距金顶11公里,是西面上山的必经之寺, 历史上又称天池院、天池堂。寺院占地68亩.始建时间不详。万历四十六 年(1618年)敕赐为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有明然如泰等高僧住锡,承传临济宗法系清康熙年间.有慧惺海阔等禅师住锡,香火甚是兴旺。同治三年(1864年),天池院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更名天池 堂。光绪元年至六年(1875-1880),刘满盘踞梵净山,号称黑地大王。贵州巡抚岑毓英亲自统兵征剿,天池堂再度毁于兵火。战争平息后,岑毓 英认为贵州“边要则莫如梵净山”,于是奏请朝廷,“移松桃协都司以下八汛镇守梵净山环山要隘 ”以保障梵净山区的长治久安其中.都司营署移驻天池堂旧址左侧,名曰“梵净山护国汛”气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护国汛成为梵净山真正的镇山衙门,建有营房五十余间,右侧建柯练兵场、跑马场等。护国汛的建立为光绪年间梵净山佛教的再度振兴 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此后,在护国营署长官吴月楼等的支持下重建 寺宇,并更名护国寺。

护国寺海拔1400米,地势高矿,视野开阔,坐南朝北,背靠象鼻山, 东西两侧为大小狮子岩,有“象鼻烘托”、“双狮拜象”之状。寺宇建筑规模宏伟,规制完整,布局考究,有大堂正殿三重,客房数百间。雕梁画 栋,工艺精湛,寺内外古树幽深,朝夕钟声悠扬。寺后有两股清泉,纡绕 于寺侧,甚为清冽。护国营署官兵和寺僧经常组织梵净山诗会及有关法会活动,骚人墨客,善男信女,熙来攘往,热刚吼。

寺内题咏及楹联颇多,有《梵净山诗会集韵》等传世。保存有“黔山第一”、“明正宽和”、“黔山领袖 ”3块匾额和1幅长联。三匾分别悬挂于 护国寺山门和护国营署,笔画凝重,布白出神,实为梵净山重要墨宝。其中,“黔山第一”匾额.系清末著名书法家严寅亮所书,高1.55米,宽4.15 米,厚0.45米,每字约0.31平方米,已收人《中国名匾》中,现珍藏于印江民族陈列馆。长联为清光绪年间贵东道道员易佩绅所撰,联曰:

护国镇成灵,回忆十数年前,蛮瘴纷披,狼烟竞起,犹幸柴帷暂驻,拾蚕丛,开鸟道,化草木以成春,从此梵贝宣和, 万家长隶慈悲域;

黔山资保障,纵横千百里外,澧沅横带,衡岳相望,深惭履屦未临,抉天心,窥月窟,撼风云而变色,谨记卮颜献瑞,一派齐歌雅颂声。

景点位置

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县永义乡大园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