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一”返回五周年:日富月强,前路不忘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后,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完成。

时至今日,距离神舟十一号顺利返回已过五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今非昔比。但作为中国空间站筑基长阶的重要一环,神舟十一号的昨日种种仍然历历在目。

再回眸:

神舟十一号的“回家路”

11月14日

主着陆区搜救队伍最后一次全系统演练完成,截至当日,全系统开展综合演练9次,针对性训练30余次,地面搜救分队模拟训练14次,拟定43种应急预案。

11月16日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空中搜救分队的直升机转场至回收任务待命区。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进入倒计时。

11月18日

13:18 返回舱第一次姿态调整到位

13:20 返回舱第二次姿态调整到位

13:21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13:23 飞船进入返回轨道

13:27 神舟十一号报告飞船状态正常

13:40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

13:52 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

14:10 地面搜索人员前往返回舱预报落点

14:14 返回舱顺利着陆

多成就:

“神十一”的卓绝成绩

神舟十一号承载着两大核心任务:航天员运送和空间站技术验证。

为天宫二号在轨运营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特别是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技术。

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后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试验,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神舟十一号成功突破30天在轨驻留任务并顺利返回,也为上述任务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方面,飞行任务检验并证明了驻留保障措施在健康、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飞行任务也使得长期驻留保障技术的三大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和新技术得到验证。

同时,航天员出色表现也进一步表明,我国航天员训练选拔技术是科学有效的。

除此之外,神舟十一号在我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事业上创下多个“首次”,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航天员首次实现中期在轨驻留

作为中国建造并发射的第11艘太空飞船、第6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一号在轨运行时间比神舟十号长一倍,并且首次提供了航天员在飞船上长期生存的系统保障。

太空科学实验实现多个“首次进展”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期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参与了38项太空科学实验,并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机械臂人机协同、首次太空医学超声检查、首次在轨收看《新闻联播》,还首次验证太空跑台,突破了在太空从走到跑的难题。此外,神舟十一号进行的太空植物栽培试验,还标志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

世界航天史上首次“天地联讲科普课”

神舟十一号在轨期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与地面上的航天员王亚平一起为全国青少年录制“太空科普课”,并上线播出。从“太空养蚕”到“脑机交互”,天地联讲科普课开创了天地航天员联手讲课的先河。

中国航天员首次接受“天地采访”

11月16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首次以太空特约记者的身份接受“天地采访”,与新华社编辑部开展对话。实现历史上航天员首次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从太空发回报道。

长驻留:

空间站建设从未止步

2017年4月20日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验证了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多项关键技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的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的全部任务已经顺利完成。

2021年4月29日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间站建设阶段的任务序幕正式拉开。

2021年5月29日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天和核心舱迎来第一位“访客”,正式转入组合体飞行阶段。

2021年9月20日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运载了可支持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6个月在轨驻留的物资,以及空间站备份设备、空间科学载荷、补加推进剂等物资。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提供在轨物资保障。

未来

2022年将先后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进行舱段转位。在2022年底前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当下我国空间站建设如火如荼,离不开神舟十一号的坚实奠基。

五载光阴,星河深邃

深空守望,天和相随

回首过去,来路崎岖

无数先驱者们前赴后继

展望未来,高歌且行

载人航天仍将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