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保护好利用好坝区优质耕地

贵州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和丘陵占贵州省面积的92.5%,山间小平坝仅占7.5%。同时,贵州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耕地资源十分稀缺,使得保护好、利用好坝区优质耕地更显重要。

资源禀赋较差,耕地保护面临压力

自然地理特征和耕地资源现状等基础禀赋,使得贵州耕地保护面临诸多难点和困惑。

一是耕地资源自然禀赋差,耕地投入产出率低。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显示,贵州耕地质量总体较低,无1至6等优高等耕地,主要为7至15等;耕地坡度主要集中在6至15度和15至25度,分别占比40.76%和27.46%,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比16.76%。还有相当部分的耕地夹杂在各类非耕地中,耕作价值低。此外,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大,保水灌溉能力弱,耕地的投入产出率比较低。

二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新增耕地管控管护难。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以来,贵州已实施大量的土地开发整治项目,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当前耕地后备资源已不足。同时,由于喀斯特土层薄、自然降水相对丰富,耕地向林草地类转换快的特点突出,加重了新增耕地的地类管控和后期管护难度。

三是农民种粮意愿不高,耕地“非粮化”管控难。由于种植粮食作物收益较低,且劳动力投入较多,农民种粮意愿不高,耕地“非粮化”现象较为突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承包方的农民,在维持承包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相比之下耕地“非粮化”管控乏力。

此外,贵州耕地零星破碎、功能交叉重叠,保护和开发责任多样复杂。由于坡耕地占比大,永久基本农田不得不“上山”,其划定比例高导致永久基本农田与适宜建设区域高度重叠,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村民建房等难以避让。再加上占用和退让使得永久基本农田更加零星破碎,永久基本农田的刚性约束未得到充分体现。

护好坝区耕地,科学利用山地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贵州不少坝区优质耕地被划为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城市、城镇规划区向坝区拓展。6至15度的坡地既是贵州省优质耕地分布的重要区域,也是最为适宜作为建设用地的区域。“保用相争”成为落实既要保发展又要保资源的难点和焦点。

从“保”的角度看,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建议参照自然保护区的做法,明确核心保护范围,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划定过程中,将“两区”耕地、500亩坝区种植土地、富有营养元素的耕地纳入农业空间的核心保护范围,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将这部分“优质耕地资源”作为资源保护应当坚守的底线,该保的坚决保住。省级层面要对市州资源开发利用明确相应的保护指标和保底原则要求。

从“用”的角度看,必须科学利用资源。从贵州土地资源实际出发,遵循“山顶保生态、山腰建特色、山脚建新村、坝区保口粮”的山地建设特征,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省级层面对市州强调资源开发利用“上要封顶”的原则要求。

一是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布局调整,将原划在山上的永久基本农田腾挪回归到坝区,在确保生态环境需求和预防地质灾害隐患的前提下,将县城、城镇建成区周边的缓坡丘陵地段作为有条件建设区。

二是在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遵循“人口规模的占补平衡”原则,做好规划期内县城与所辖乡镇人口规模的“增减”流向测算,合理统筹建设用地规划布局,防止城市、乡镇建设的“双扩张”造成不可再生耕地资源的破坏。

三是显化耕地资源的资产价值,合理确定贵州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三线”时,将耕地保护与占补平衡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激励承包经营主体成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主体。(作者单位: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