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提前完成万村景区化,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

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并在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浙委发〔2017〕年17号)中明确“到2022年,全省10000个村成为A级旅游景区村庄”。

万村景区化,是“千万工程”的深化升华,是全域旅游的浙江探索,是乡村振兴的个性实践,是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的创新载体。三年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各级政府,上下联动,将其作为牛鼻子工程大力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创成A级旅游景区村10083个,其中3A级1597个,村庄景区化总体覆盖率达49.4%,提前一年完成五年行动计划目标。万村景区化在助力乡村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就。

打造美丽生态,绘就“山居图”。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浙江景区村庄的兴起,是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上万家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区村庄,绘就一幅浙江全域大景区的“富春山居图”,绿色也成为浙江乡村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助力千亿产业,奏响“丰收歌”。通过万村景区化,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规模迅速增长,效益不断提升。2020年受疫情影响,但发展势头依然强劲,接待总人数3.7亿人次,占浙江省比重64.9%,旅游经营总收入431.3亿元,占比5.2%。浙江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超千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实现百姓增收,拓宽“共富路”。万村景区化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壮大集体经济、扩大农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手。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51.7万人,比上年增长15.8%。以开化金星村为例,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拓宽了以旅兴农的致富路。

锻造文化品牌,擦亮“金名片”。万村景区化实施,带动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一大批历史遗存、乡土民俗、传统匠艺等通过旅游得到传承和弘扬,景区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标。山东、河北等地纷纷效仿,承载“乡愁”的景区村庄成为“诗画浙江”的一张亮丽“金名片”。

成绩来之不易,回顾过去几年,为扎实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浙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以“十个一”为工作抓手,打造“处处是景、时时可游、户户能富”的美丽景区村庄,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经验做法。

出台一套指南标准。将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万村景区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2017年,出台浙江地方标准《景区村庄服务与管理指南》,并制定《浙江省万村景区化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同时出台高于国标的地方行标《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同时承担起草首个国家民宿行标《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民宿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全省民宿1.9万余家(其中等级民宿688家),客房总数超20万间,就业人数超15万人,总营收超100亿元。

探索一批发展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以“工商资本+村集体”模式,引进有理念、有实力的投资业主,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参与村庄旅游开发。实行“政府+村集体”模式,由政府、村集体合作成立股份制公司,共同建设经营。“两进两回”助力村落模式。运营商当主角、村集体和村民当主人、政府当“店小二”。临安村落景区三年来吸引返乡青年100余人,2020年累计接待游客13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78.2万元。

推进一批改革试点。联合农业农村厅推出民宿(农家乐)助力乡村振兴改革试点,推进临安月亮桥、宁海汶溪翠谷、柯城“一乡千宿”等15家试点单位改革,激发景区村庄发展活力,涌现一批网红打卡产品业态,市场知名度明显提升。长兴小浦镇民宿(农家乐)2020年接待游客超19万人次,民宿(农家乐)户均营业额50万元,净收入20万元。

打造一批集聚平台。坚持走集群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培育打造长兴水口乡、德清莫干山、天台寒山、磐安尖山等20个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谋划联村抱团发展,鼓励相邻村落加强分工合作,整合实现游客中心、标识系统、公共游憩空间等资源共享,玉环干江镇炮台、下栈头、白马岙、上礁门四村联合打造滨海观光小火车等,推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

树立一批典型标杆。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浙江省长兴县顾渚村等40个景区村成功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浙江省湖州市推行“十有十无”机制,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景区化全覆盖。山区26县发挥生态优势,实现3A级旅游景区村全覆盖。全省涌现一批有情怀有干劲的致富带头人和引路人,如下姜村党支部书记姜丽娟、江山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泰顺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党支部书记蓝学许等。

塑造一批品牌形象。推进“诗画浙江·百县千碗”进景区村庄,打造地方特色主题美食。举办“世界乡村旅游大会”“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打造“浙宿好礼”品牌,举办民宿伴手礼大赛,推出一批文创特色,培育一批文创品牌,带动一批农户致富。

推出一套宣传资料。发行《读村记》《一村光色一村景——浙江百个A级景区村庄的玩法》,编印《浙江民宿蓝皮书2017》《浙江民宿蓝皮书2018—2019》,将全省旅游景区村及精品民宿打包串线,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让景区村庄不再“养在深闺无人识”。

打造一批特色游线。将特色乡村资源串点连线,串珠成链,推出红色旅游、农耕体验、山水生态、温泉养生、海岛风情、民宿休闲、民俗文化、乡村夜游等一批特色主题乡村旅游线路。江山大陈村打造“大陈村晚”“大陈灯光秀”“大陈夜市”等夜经济,年接待游客达23万多人次,成功吸引游客“再住一晚”。

培育一批专业队伍。举办乡镇干部培训班、乡村文旅运营大讲堂,培养本土乡村运营管理人才,累计培训村书记、农创客、乡镇干部等超过万余人。引进专业运营团队,提升景区村专业化运营水平。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年薪30万招聘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开发爆款旅游产品,2020年接待游客量76.9万人次,住宿游客41189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26万元。

出台一系列保障政策。浙江省级财政专门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创成3A级旅游景区村庄的实施以奖代补。各地加大资金扶持,嘉兴南湖区对示范性3A级旅游景区村庄,予以1000万元以内的资金补助。利用坡地村镇政策解决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坡地村镇试点实施以来,共有166个项目获批。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联合省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出台系列措施,在全国率先破解民宿审批难题,全省民宿特种行业许可证持证率达90%。

下一步,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乡村振兴示范省的目标,高质量推出景区村2.0版本,在万村景区化的基础上,打造新时代旅游休闲乡村,实现乡村旅游从美丽、美好到美满。2025年,高水平建成休闲旅游窗口示范村100个,累计项目投入达1000亿元,建成民宿25000家,打造专业运营团队500个,浙江省乡村旅游接待突破5亿人次,实现总收入超1000亿元。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厚植数字“科技树”,促进乡村智慧智能。以“互联网+旅游+乡村”为重点,加快与数字科技融合,推出具有交互性、沉浸式、体验型数字乡村旅游产品。基于“浙里好玩”,构建乡村旅游“一站式、智能化、个性化”智慧服务系统。推出“一键订单”“一码投诉”“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等便民服务。打造智慧乡村、未来乡村,提升“整体智治”水平。

下好改造“绣花针”,促进乡村宜居宜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保留村庄原有纹理和浙派风貌,实施“微改造、精提升”行动,打造“环境精美、设施精良、体验精致、服务精心、管理精细”五精乡村,按照主客共享原则,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塑造高品质的乡村休闲生活,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大美格局,打造美丽乡村的标杆样板。

壮大运营“旗舰店”,促进农民富裕。坚持“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品牌化推广”,培养本土专业管理人才,培育专业运营团队,完善设施维护和商户管理,更新产品业态,推出精品线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探索乡村运营的利益分享机制,提高当地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

深耕改革“试验田”,促进产业高质高效。顺应新发展格局要求,推进民宿助力乡村振兴、山地休闲度假、交旅融合等改革试点,加快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探索建设未来乡村,打造更多差异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推动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开发、绿色运营、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造乡愁“记忆馆”,促进文化传承传播。坚持文旅融合,守护延续好乡村文化等村庄“灵魂”,推动旅游咨询服务点与文化礼堂、乡村书屋等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文化底蕴的古村古镇,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小镇古街,培育一批文化主题、非遗主题民宿,推出一批“浙宿好礼”乡村文创产品。不断提升乡村内涵,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