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报告公众读本(2023年度)》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报告围绕首都功能、城市规模、空间布局、生态底线、城市治理、安全韧性、区域协同7个重点领域,总结首都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年度特点。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工作机制。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年度体检工作,对城市发展特征及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此次公布的体检报告显示:
首都功能方面,首都中央政务功能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北京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北京中轴线申遗圆满成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增至8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竣工。
城市规模管控方面,北京市2023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下降,建设用地供应约六成投放在城市副中心和平原多点地区,预留市级建筑规模弹性指标,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战略空间。
空间布局方面,北京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完成分区规划修改维护,强化首都国土空间管控;编制市级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积极推进复耕复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工作。
生态底线方面,北京积极推动全域森林城市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9%,全市已建成各类公园1065个,成为“千园之城”;印发《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等,打造“京华绿道”品牌;组织实施向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态补水5.3亿立方米,永定河顺利完成全年全线有水的目标任务;深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印发实施《北京市2023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及16项重点领域实施方案和保障方案;高标准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年度完成103个村、3万户农村居民“煤改电”工程。
城市治理方面,北京坚持疏解整治与提升并举,全年精细化规范治理桥下空间183处,推动桥下空间复合利用;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112家;规范拆除各类护栏900公里;梳理形成50项政策改革创新任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42个试点项目已完工31个,市属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开工355个、完工183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1099部、完工822部,创历史新高。
安全韧性方面,北京高效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妥善安置34.4万名受灾群众,759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开学,1万余套受损农民住房完成修缮,167条受损道路完成修复;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完成门头沟、房山灾后重建规划;在平谷区创建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改造“平急两用”酒店14家、新型乡村社区26个;扎实推进韧性城市顶层设计,印发全国首个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将韧性城市理念嵌入首都规划之中。
区域协同方面,北京深入推动各空间圈层功能提升与发展联动,首都功能核心区实施核心区控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中心城区坚持减量提质和重大项目建设一体推进;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隧道实现双线贯通;城南行动计划深入推进。
原标题:北京2023年度城市总规实施体检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