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之光 闪耀征程|熊盛青:我与航空物探的点滴

编者按

12月13日,为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充分展现先进典型的精神风貌,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汇聚起推动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

熊盛青华伶利、白忠凯、陈红旗、陈大波、汪明鑫六位先进个人和先进团队代表深情讲述了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忠于地调事业、勇于担当作为、敢于创新实践、乐于牺牲奉献,致力于推动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起,“i自然”强国号陆续刊发报告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大学毕业40多年来,我只做了航空物探这一件事。

航空物探被誉为地质调查的“空军”。航测飞机“扶摇直上”,需要“风”,离不开“气”。今天,我想通过四个“气”,跟大家分享我和航空物探的点滴。

第一个是“骨气”。工作后,我参加的第一个飞行任务,用的是一套从国外引进的航空磁、电、放综合站系统。当时,这套设备是国家花巨额外汇,费尽周折才引进来的,但在国外即将被淘汰。之后的工作经历,更是让我深切体会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我就坚定一个信念:在中国的航空物探领域,一定要拥有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中国人的“骨气”,必须有!

第二个是“志气”。2006年,我作为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带领国内25家单位、51个团队、近500名科研人员,开启了自主研制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装备的“大会战”和“攻坚战”。哪里被“卡脖子”,哪里就是我们攻关的要点。经过连续3个5年的科技攻关,我们系统性解决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理论、技术、装备和工程化的难题,实现了航空重力、航磁、航空电磁和航空放射性等关键装备的自主创新,解决了“硬装备”问题。我们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实现了多类型航空物探数据的全流程、同平台快速处理,解决了“软装备”问题。如今,在我国航空物探仪器与软件方面,“国产化”已成为主角。

第三个是“勇气”。40多年来,我飞行过无数次。两次在青藏高原的飞行最难忘,让我感受到了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勇气”!第一次是1998年,我带领团队突破航空勘查“禁区”,完成了青藏高原中西部104万平方公里的高精度航磁调查,填补了我国陆域航磁的最后一块空白区,取得了青藏高原迄今最完整的一份区域地球物理资料,获得了地质构造方面许多新发现、新认识。另一次是2020年,我登上“航空地质一号”,执行了“2020珠峰高程测量”首飞任务。这一次,我不用时刻紧盯仪器,可以忙里偷闲,近距离俯瞰巍峨的珠峰。两次特殊的飞行经历,让我从心底认定,只要敢于挑战,再难的科研空白也终能填补!

第四个是“底气”。多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各类仪器系统的生产应用,不断提高航空物探的探测精度和工作程度,新增了约800万平方公里的海量高精度航空物探数据,在基础地质、矿产和能源勘查、水资源调查、测绘、工程地质安全评价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近70年来,依据航空物探异常支撑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矿床。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关键矿产需求日益迫切,开展地球深部探测、开辟新的找矿空间、实现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重大突破的任务迫在眉睫。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勘查技术方法组组长,我感到重任在肩。

今年年初,我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这既是崇高的荣誉,更是我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我将和团队继续努力,加快构建“星空地海井”现代化绿色勘查技术与装备体系,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原标题:地质之光 闪耀征程|熊盛青:我与航空物探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