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虹桥

赣西北边陲古镇万载县城,源于城南竹山洞河流穿城而过,蜿蜒北流,与蜀江合并后汇入锦江。穿城而过之河谓之龙河。龙河之上有一桥,叫双虹桥。

双虹桥河东称作“婺前”,河西则为“婺背”,这是当时县城最为繁华的两条商业街。元代末年,本有一座浮桥,称“婺背桥”。人来车往,拥挤非常,浮桥颠簸起伏,左右摇晃,偶尔还会有人被挤落下河。明洪武,永乐年间,曾多次整修过浮桥。

明成化年间(1465—1488),因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浪高水急,浮桥轰然倾圯,绳索全断,船板荡然无存。洪水过后,渡口土崩离析,两岸往来,只好依赖竹筏和小舟,交通极为不便。洪武永乐间,桥又圯。至成化乙未年,县尹陈璨重修之。后又被水冲毁,县人见桥多次被废,无心再修。

人们伫立河畔,望水兴叹。

这时,邑中有一富绅自愿出资建桥。此人是宋一凤,字齐鸣,号双虹。宋氏系万载望族,宋齐邱曾为南唐名相,宋良佐曾任明太理寺少卿。族中人读书,经商者众多。宋双虹倾尽家财,在浮桥原址建造一座双孔石桥,河中矗立一座石墩,真可谓中流砥柱(现仍为今桥之墩,历数百年而坚固如初)。历时两年,其桥初戌。清康熙42年,宋九畴对桥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越数十年,桥东圯坏,为继父志,良彦公予以倡修,其时,宋氏族人颇为响应,众族人积极参与,同时整修桥西亭栏。雍正戊甲年,宋氏慎则公又邀集众人敛金修理,所剩银元储存于众会,外借生息,后用息金置有桥棚、店房、田产,此后对桥也予以了陆续修整。

宋氏族人能志承先者,戳力同心以襄厥事,甚为可赞。

清知县邑进士郭大经于道光元年仲秋月撰《修建双虹桥记》,曰:“……越清康熙间,贤之同怀弟希俊,复承先志续修之。雍正五年,桥面亭栏悉环,其族人重铺石,新栏杆,更覆以屋,两岸勒以碑。……而至乾隆、嘉庆间频加修砌,近复撤屋建袤亭于其上,高瓴飞椽,左右列厘十有一,百货杂陈鬻售,梭织往来者几忘雁齿之拾级也。夜则篝灯防步踬,其为功于桥者……”由此可见乾隆嘉庆年间,撤屋建亭,左右列店铺十一间,百货杂陈,人们梭织往来,十分热闹喧哗。郭大经高度赞誉了建桥的不易与修桥之功,以为“作于始者难,作为继者难,作于继而复于累世子孙者尤难。”“以斯桥之扼市衢,啮水冲,其屡修屡圯,亦云瘁矣。……宋先世以心济人,大有造于邑者,而其子孙克承先志,犹兢兢广济人之心,相引于弗替也,是其济世之美,皆可传也。”

双虹桥为县城东西两岸之要津,桥的建成促进了县城商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纪念宋一风的功绩,从康熙年间起,县民就以其号来命名此桥,称“双虹桥”。

明万历年间曾任福建建宁知县的宋九仪(万载人)有诗一首:

十里津梁学士题,飞虹委婉跨丹梯。

中流碧柱龙头起,两岸青山鸟翼齐。

眺入晴川烟霭合,卷来新雨水云栖。

独怜梦草多春思,胜地追攀且杖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