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在中国科协做的三件大事

1991至1996年,朱光亚担任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作为中国科协的当家人,朱光亚毫不懈怠,不忘党建立群团的初心,牢记履行群团桥梁纽带职责的使命,把紧密联系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科协工作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在这5年里,朱光亚为中国科协做了3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朱主席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不遗余力。朱光亚接任科协主席期间,正值市场经济浪潮,那个年代流行这么一句话,“造原子弹、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时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朱光亚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坚决维护科学尊严,并积极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倡导、鼓励青年学者筹备、组织、主持青年学术年会和青年科学家论坛活动。

在朱光亚的推动下,1992年,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让年轻人在学术活动中崭露头角,得到历练。紧接着,1993年的全国首届科技人才技术交流洽谈会,开创了中国科技界人才合理流动的先河。这些活动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1995年举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首次活动上,朱光亚勉励青年学子,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精神,在学术争鸣中茁壮成长。

二是朱主席履行群团反映呼声、维护权益的职责。为了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朱光亚倡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科协三大提出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其中,反映科技人员的呼声诉求,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建“家”的重要内容。

1994年3月,朱光亚代表科协界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他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困难和诉求发声。5位科技专家因宣传科学灭鼠而被法院一审宣判有罪,他代表中国科协坚决支持他们上诉,维护了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这次大会发言,获得全场多次热烈掌声,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此次事件后,朱光亚还支持中国科协党组联合国家科委积极讨论制定关于加强科普工作的政策文件。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把科普工作提到了关系全局的战略地位。

第三件事情,更是直接与科协作为党领导的群团性质有关。在1993年机构改革中,他致信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力陈科协应留在“党群口”发挥群团作用,得到中央支持,使长达10年的科委“代管”科协局面得以终结。

朱光亚虽然只当了短短5年的一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主席,但他接续了前任周培源、钱学森两位主席的努力,厘清了政群关系,并在中国科协五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从党的群众工作和国家科技工作两个方面,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协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现在表述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坚持和捍卫了科协的性质宗旨,为中国科协在21世纪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0年过去了,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等为代表的当年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青年学术年会和青年科学家论坛的组织者、参加者,已经成长为我国各条战线特别是科技事业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正如朱光亚在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开幕式讲话中描述的那样,“这21世纪的采撷季节,成为他们最光荣、最美好的时刻”。

(作者系中国科协原调研室主任、研究员)

原标题:朱光亚在中国科协做的三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