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一帧帧影像穿越时空,记录着激情燃烧的往昔。1975年,以洞头姑娘汪月霞为原型的电影《海霞》热映,电影主题曲《渔家姑娘在海边》和海岛女民兵“爱岛尚武、矢志奉献”的事迹流传全国。
一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到榕树上挂着海子的诗,我好奇地问,海子到过温州市洞头区吗?海霞村选调生王婷奕答道,关于海子是否到过洞头,目前没有确凿的记录。不过,洞头确实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海子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洞头的自然景观有一定的契合度,这也让一些游客产生了联想。
沿着海霞路拾级而上,蓝天如海,白云似帆,风柔日暖,小径交错,石屋参差,三角梅、凌霄花正攀援在石栏上,欢喜在浅冬时光里,湮没了萧瑟寂寞,却乱花渐欲迷人眼。
洞头,四季如春啊!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广场
从海霞村眺望,远方那闪着银光的沙滩,就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北沙女子民兵连”驻训场。那里曾经诞生了亦渔亦武、守岛卫疆的东沙“红旗十姐妹”,鸽尾礁“七姐妹生产班”,时代的烙印在心底浮现,它像光阴的航标,立根在记忆深处。
胜利岙观景平台,是海霞村的制高点。在这里可揽日月星辰、阅山川湖海。“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将碧绿的海水,染得满脸绯红,像要去寻找更懂它的那片天。海鸥翻飞,总能捕捉到大海最美的瞬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山以静谧绘苍茫,海用深邃诉衷肠,日晕奇景,海滋奇观,山海之美,美不胜收。有人说,洞头的晚霞会让城里人疲惫的眼睛“怀孕”。若是将这极致的美,揽进怀里,便能感受大海的心跳。
这是小说《海岛女民兵》、电影《海霞》的原型地温州洞头岛,一个曾经孤悬海上,相望又相遥的地方。
解放前,洞头岛上流传一段民谣:洞头岛来水连天,百姓生活苦黄连,满山野菜全挖尽,十有九户断炊烟。“君看一叶舟,出没风雨中”,意思是渔民们只能靠天吃饭,随时要面对狂风、暴雨、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和海盗、渔霸的威胁,生活漂泊,居无定所。
海霞营地
解放后,渔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有渔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多项惠民举措,渔民们结束了“流浪地球”的生活。石厝房换成了砖瓦房,小渔船换成了大钢船。出海有海洋气象预报、北斗卫星导航。生产方式也从单打独斗,变成互助合作和渔业专业合作社,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民宿经济、海洋经济,多管齐下,渔村、渔民收入稳定增长。
一桥连五岛,天堑变通途。2002年,洞头五岛连岛工程全线通车。2006年,作为当时国内最长的拦海大堤——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建成通车。全域大交通,串出海岛生命线,从此出门不用渡,直通大陆驾车行,洞头人民实现了陆岛相连的千年梦想,迈入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二
在花岗渔村驻足,那些掩映在树丛里、礁石旁的虎皮石厝,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依山傍海,以石砌屋,屋顶瓦片之间压着密密麻麻的石头,以防狂风刮走瓦片。石厝保温隔热、吸湿透气、冬暖夏凉。古朴自然的环境,百余幢石厝被改造成精品民宿、风情酒吧、特色餐饮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在东沙渔港“海上书屋”,一群小学生正在聆听老师讲述《老人与海》的故事,“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候像山冈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现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学生们望着窗外蔚蓝的海和那若隐若现的帆船,听得出神入迷。
海上月堤,蓝白色的灯塔与整个海角融为一体,白色教堂、月亮秋千,浪漫氛围拉满。沙滩是小朋友的最爱,挖沙、赶海、坐帆船、乘快艇,快乐就这样简单。
海岛石屋
“在海边,林立的高楼常常让人感觉比较违和,倒不如古色古香的石头屋,与海浪、沙滩、礁石相依相拥的感觉更好。”洞头区纪委书记吴肃锋说。
2015年,洞头开展“拯救石屋”行动,对49个海岛古渔村,4000余间石头老屋,开展“微改造、精提升”,保护性开发。从民房到民宿,从闲置房到产业房,变出了和美乡村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洞头区委、区政府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通过“点线面”多维发力,推动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海岛大花园建设。
“点”上铺开花园细胞工程。布点实施花园景区、花园渔港、花园公路等十大花园细胞建设工程,全区83个行政村80%已打造成花园村庄,建成A级旅游景区村67个、花园庭院5300户。
“线”上扮靓沿线风光轴。突出连线成片建设和示范带动,建成花园公路110公里,建成北岙古渔村、渔韵三盘等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绿化种树12万平方米、花卉10万平方米,形成了30公里环岛景观带。
“面”上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海岛发展空间,基于国际生态旅游岛,启动“海上花园”城市设计等重要规划编制,努力守护好山脊线、海岸线、天际线,把碧海蓝天变成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三
万重海水连天白,四面山光向晓青。东岙是百岛洞头蓝色海岸带上最靓的村,细浪轻抚的金色沙滩,面朝大海的石厝民宿,年代久远的七夕古巷,色彩斑斓的七彩渔村,犹如海市蜃楼,与大海温柔相拥,蓄满了岁月的童话,这份自然与人文之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
风停在港湾,带走的是疲惫,留下的是宁静的诗行。这里除了蓝天大海,还有独属海岛的人间烟火气,是一个看海景、住民宿、品海鲜、购海货的3A级旅游景区村,多次上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
东岙渔村
村党支部书记洪求伟,向我们介绍东岙村的三大蝶变。
第一变,古村变新村。借助国家蓝湾整治、花园村庄建设,修复了沙滩,美化了环境。东岙沙滩一度盗挖严重,坑坑洼洼,港湾成了海洋垃圾的集聚地。村庄道路狭窄,乱搭乱建随处可见。山上树木乱砍滥伐,海鸟无处栖息。改变始于“两山理论”,村党支部认识到,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在花园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历时90天,把破落的古渔村打造成清新自然的新渔村。
第二变,黄沙变黄金。沙滩修复后,鼓励渔民从事乡村旅游业,大部分渔民成功洗脚上岸,有钱有房当产业,有钱缺房当置业,少房少钱当就业。沙滩上卖矿泉水的摊位一个夏天能挣6万元,男女老少不出东岙就能就业,东岙也因此成为国家级的充分就业村。
第三变,“东岙”变“东傲”。山还是那座山,海还是那片海,但渔村给人留下的不再是断墙残垣、冷清破败的印象,而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松树、朴树、榔榆和无柄小叶榕筑起的绿色长城。川流不息的游人和车辆,以及沙滩上不时传出的欢声笑语,无不让人感受到幸福来得太快。
东岙渔村
“苍江几度变桑田,海外桃源别有天;云满碧山花满谷,此间小住亦神仙”,清代诗人王步霄漂洋过海,发现了遗落在大海深处的世外桃源。梦里寻见琼楼仙阁,墨下难得此番意境,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下“洞天福地,从此开头”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所有对大海的想象,洞头都能给你。
洞头区委书记郭云强在党代会上,描绘了建设“海上花园”新蓝图。那就是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海上花园;“全景山海、百岛百园、缤纷湾岙、花样街厝”的海上花园;“入眼皆景,满城花开”的海上花园;盈于海天之间,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没来就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海上花园。
四
有人说,若你赋予光阴以诗意,光阴必将回馈你绝美的风景。冬季是海岛旅游淡季,海边的渔家乐和民宿大多呈半“休渔”状态,但冬季也有冬季的韵味,礁石上的碱蓬草被冬日暖阳涂上了金黄的色彩,沙滩变成褐色,海天一色,海鸟翔集,冬季的海岸线宁静而美丽。一位来自伊春的游客说,“南方的冬天,少有风霜雨雪,只有红炉温暖,不像北方天地枯寂,万物皆藏。”
“你是我藏在洞头的温柔,因为陪我看海的人比海更浪漫。”归乡青年洪立豪经营着“时光里”民宿,主打听涛、观海、冲浪、赏月、写生等,“让海风吹拂五千年,找回自己远去的纯真和童趣。”洪立豪介绍,九月伏季休渔期一结束,海鲜就爬上了餐桌,野生黄鱼、东海钓带、鲳鱼、鲈鱼豆腐、芙蓉蛤蜊、双丸合璧等“百岛组鲜”粉墨登场,浓郁醇厚的味蕾在舌尖打转,每一口都能吊出丰富鲜美的层次感。早餐一碗银丝面,墨鱼、虾仁、蛤蜊等同炒,滑溜爽口,垂涎三尺,余味可绕梁三日。
在温州市医保局驻村干部杨睿铭看来,乡村文旅的爆点,一定不是靠广告投放堆出来的,而是必须通过情绪价值的关联,使人人成为参与者、传播者。王岁青是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开渔家乐,当初不被人看好,结果赚得盆满钵满。大家看到做旅游可以赚钱,就一哄而上,一下冒出多家民宿、渔家乐,但问题也接踵而来,由于缺少行业规范,纠纷不断,污水直排,卫生状况堪忧。村党支部就从规范民宿业着手,制定民宿行业管理规则,引导行业自律自治,依法诚信经营。然后,把经验复制到餐饮、快艇休闲游等业态,从无序到有序,探索出组织联建、事务联商、服务联抓、市场联营、人才联育的“五联”工作法,吃住游三个产业端的管理和服务都有了制度保障。
渔村夜色
“一年100多万的游客量,如何做到旅游管理和村庄治理井然有序?”我问洪求伟。他回答:“基层治理光靠村干部不够,必须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把村庄管理当成自家的事。”村“两委”班子分片包干、网格管理,群策群力、责任共担,涵养优良的党风、村风、民风,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打造社会和谐稳定的海上“枫桥经验”。
千千万万次的邂逅,不是简单刻意的重复,而是转角遇见的次次惊喜、次次温情。徜徉在“七夕古巷”,沉浸式体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海枯石烂”的爱情故事。“你的心房,我租下了”“你以后走路看着点,非要撞到我心上”。古巷里布满爱的文案,耳畔传来《蓝色爱情海》的旋律,一下感受到海角天涯的七夕氛围。旅游达人戴建达深情叙述:初来洞头,半为大海半为你;再来洞头,三为星辰七为你;三来洞头,十分想你。这里的“你”便是融合着渔家风情,浸润着人们的身心,用情与诗构筑而成的“情诗巷”。
七夕活动
“情诗巷”有个转角小酒馆,不时会邀请民间歌手驻唱,酒吧以民谣、流行乐为主。旅游旺季会有篝火晚会、洞听音乐会、七夕节等活动节目,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这里活动。
在古朴宁静的小巷里,海风吹进来,吹起了景天阁民宿的帘子。店主叶建国70多岁,爽朗的客家人性格,他操着一口闽南语告诉我“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夫妻俩正是靠双手打拼出来了幸福。在外经商的儿子负责做网络平台的接单,夫妻俩的民宿,一年的收入保守也有30万元。
五
簇拥海洋,环抱陆地。东岙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连岛公路通了后,台风对旅游业的影响小了。洪求伟说,过去旅游旺季往往也是台风“旺季”,三天两头停航,旅游产业也是断断续续。现在为解决休渔期吃海鲜的问题,区里鼓励开展规模化、品质化养殖。今年,洞头“黄鱼岛”入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智能生态养殖模式下,大黄鱼条形规范、色泽金黄、口感鲜美,具备野生品质。一条黄鱼的增值,展现的是现代渔业的活力,像大黄鱼这样的珍贵鱼类,在海洋牧场还有很多,激活了“从浪尖到舌尖”的旅游品牌,建设和美乡村,乡村运营是关键。东岙村借助国家蓝色海湾整治成果,持续探索美丽经济的海岛实践模式,充分发掘特色资源,精心谋划精品项目,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多业态激发乡村消费活力。
今年来自杭州的“满天星”电商直播(共富工坊)、渔家厨娘(共富工坊)落户东岙。引进职业经理人徐志鹏、策划师陈雨枫和项目经理陈方圆,集成乡村文物古迹、非遗传承人等资源,挖掘呈现乡村美学价值,用美学把城市流量吸引到乡村。东岙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规避淡旺季,做长产业链,实现淡季不淡、四季增收。
渔村石屋
目前,全村80%的劳动力从事乡村旅游业,渔家乐餐饮、民宿、休闲船艇等旅游业态在村内随处可见,从一个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景区村、网红村。2023年接待游客115万人次,村级年度总收入从6000万元增加到1.3亿元,旅游综合年收入达5000万元,民宿从16家猛增至108家,床位957张,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2万元增长至6.8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成倍增收,由原来的每年3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73.65万元,先后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全国充分就业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浙江省百强魅力乡村等金名片。
时光悠悠,四季轮回,总是那么不经意,却又那么深刻。从春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夏季的日出云海、落霞晚风,秋季的海棠晓月、渔舟唱晚,再至冬去春来、万千气象。每一季都镌刻着洞头人只争朝夕、不懈奋斗的足迹,绘就着“东海明珠、海上花园”的“千万工程”新图景。
原标题:山海相逢美如画——浙江温州洞头区渔村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