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实验包括两种:第一种是为了探索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另一种是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寻找宇宙起源的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测量电子的半径。现代电磁学理论认为,电子的半径为零。在1964年,来自哈佛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的知名专家,分别做了实验,实验结果同时证明量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电子是有半径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1966年,我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做了这个实验,结果发现电子的半径确实小到不可测量,电子是没有半径的。
第二个实验是关于新粒子家族的发现。到了20世纪70年代,所有已经知道的基本粒子都可归结为由3种夸克组成,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3种夸克来解释。为什么宇宙中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粒子,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将探测新夸克和旧夸克的灵敏度提升到一百亿分之一。但这个实验不受物理界的欢迎。第一,当时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可以用3种夸克来解释,所以人们不需要第四种夸克;第二,没有人相信这种困难的实验可以做成。因此这个实验几乎被当时所有的实验室拒绝了。1974年,我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做了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一种很新的粒子,我将其命名为J粒子。实验发现的新夸克有很特别的性质:第一,它的质量比其他所有粒子重3倍;第二,它的寿命比其他所有粒子长1万倍。
第三个实验是关于1979年胶子的发现。大家都知道,在原子里有电子和原子核,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力由光子传送。在质子里有不同的夸克,夸克之间的力在理论上来说是由胶子来传送。那时,我们正在德国用正负电子对撞机做一个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其间,我们突然想到,假设正负电子对撞这种理论是对的话,则可以产生夸克、反夸克和胶子,这样的话就会出现3个喷柱的现象。果然,当正负电子对撞、胶子能量很小的时候,只有两个峰;当胶子的能量增大时,就会出现3个喷柱现象。3个喷柱现象的存在,意味着胶子是存在的。
第四个实验是L3,讲国际合作的故事。我们知道宇宙是由粒子组成的。可能不少人会问:究竟有多少个电子?电子有多大?电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粒子?为什么只有6种夸克?有没有第七种?夸克有多大?夸克能不能分成更小的粒子?我们在世界最大的加速器上做实验。1000亿伏特的电子和1000亿伏特的正电子在十亿分之一秒内对撞,产生极大能量,这就模拟了宇宙诞生的最初一千亿亿分之一秒的情况。我们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探寻宇宙基本粒子的情况。这些实验都是非常大而且复杂的,是第一次由美国、中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等19国600多名科学家合作完成的实验,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国际合作。实验的结果是,电子只有3种,并且体积不可测量。夸克的体积也是小到不可能测量。
第五个实验是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宇宙,这在国际空间站上叫AMS。反物质的存在,是由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在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现在我们知道,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我所要问的是另一个问题,大爆炸理论中,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因为大爆炸以前什么都没有,所以每一个电子则应该有一个反电子,每一个夸克也应该有一个反夸克,那么在刚爆炸的时候,物质和反物质应该是一样多。问题是经过138亿年之后,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在什么地方,我们通过实验来探寻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身”在何处。假设它存在的话,我们应该在太空中找到反He、反Ti原子。而反He、反Ti原子不能在地面上找到,因为在穿过大气的时候,它们会被湮灭掉。由于原子和反原子有相反的电荷,所以寻找反原子必须用磁铁来测量。在磁场上的轨道,正的向一个方向旋,负的向另一个方向旋,这就是我现在所做的实验的目标,即AMS。这是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物理实验,很多国家一起参加。
从升空至今,国际空间站已搜集到2400多亿个宇宙线数据,这大大多于过去100年全世界搜集到的宇宙线的总和。根据现有的观测数据,AMS所有的观测结果都与现有的宇宙线理论不符,带来了对宇宙的新认识。AMS将不断扩展、颠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信息越多,争议越少。现在,我们正在升级AMS,使其接收精度提高300%,至少工作到2030年。AMS将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度,以探索宇宙的起源和奥秘。(李志毅根据丁肇中报告整理)
延伸阅读:《英姿勃发寻觅新世界——纪念丁肇中发现J粒子50周年》创作手记
这是我为纪念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发现J粒子50周年而创作的一幅画。
这幅图描画了丁先生的惯用手势,力图还原50年前他和团队发现新粒子、引发“11月革命”并命名J粒子时的英姿——作品突出其按专业习惯命名“J”粒子及其渐变为中文“丁”字的过程;“J”字中央嵌入了该粒子被发现时的著名表图。
中英文竖横两枚签名,象征着他是一位中西合璧、热爱祖国的实验物理学大师。
此外,我还将丁先生佩戴的领带化为中国青花瓷罐的外形。双螺旋般的纹理象征着丁先生骨子里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通过粒子运行轨迹,J粒子延伸至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星系。(刘夕庆)
原标题:我所经历的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