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读懂中国特种飞机——走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

山岭纵横、雾气弥漫,在陕西汉中秦岭南麓的猫儿山下,中国特种飞机在这里诞生。从运8-02架机成功首飞,到升级换代的空警500,从单一功能的运输机,到现在具备预警、指挥等多种功能的特种飞机,被誉为“中国预警飞机摇篮”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书写了中国特种飞机翱翔蓝天的辉煌历史,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在陕飞建厂55年之际,12月5日至6日,“学习强国”记者跟随2024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国企开放日”活动的脚步走进秦岭山下,深入了解中国特种飞机发展进阶之路。

勇闯难关开创特种机历史

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讲述、年代感的生产标语、锈迹斑斑的老机床……在陕飞北区的三线文化主题园区中走过,仿佛置身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现场。

筹建伊始,在时代的号召下,各路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汉中。陕飞公司在逆境中创业发展,创造了我国航空工业史上多个“第一”。

“三线建设时遇到的困难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75岁的陕飞原运输科退休老职工向德礼指着展示墙上的老照片,讲述着那些创业初期的故事。飞机绞孔时,由于空间狭窄,工人们几乎不能抬头,舱内的毛刺很容易把皮肤划出一道道血痕。炎夏时节,舱内温度高达40摄氏度,气味难闻、蚊虫叮咬,“我们一趴就是三四个小时”。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75年12月29日,运8-02架飞机被成功送上祖国蓝天,创造了我国航空工业史上当年转厂、当年安装型架、当年试制飞机、当年首飞成功的奇迹。运8-02架机的成功首飞向世人宣告:中国没有国产中型运输机的历史从此结束!

1990年,陕飞吹响了决战运8气密型飞机的号角。时任厂长、气密型机研制总指挥的严光明,为确保飞机年内实现首飞,带上行李住在了部装厂房,与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并肩作战。那时候工厂条件十分艰苦,还没有配备行军床,只能找块木板或草席铺在地上当床板。日复一日争分夺秒的工作,终于运8气密型机成功首飞上天。从那以后,“行军床”就成了陕飞的精神符号之一,在火热的生产现场,在灯火通明的部装、总装、试飞生产现场,在研制生产指挥部里,随时都能看到不同种类的“行军床”。

升级换代 多型特种机大展身手

从运输机到预警机,如今,中国特种机实现了更新换代,各种机型遍地开花。在今年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珠海航展上展示了多型新款特种机:陕飞首次展出的“海雕”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空中运8反潜巡逻机,具有“搜攻潜”特殊功能,是我军南海巡航的利器;运9医疗救护机拥有比救护车和直升机更快的运输速度,可以进行空中手术,打通了一条空中的“生命通道”。

特种机究竟“特”在哪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新闻发言人吴建成介绍,特种机“特”在装备,“特”在功能、“特”在技术。追溯特种机的发展历程,空中预警机的发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突破地面预警受限的问题,具有探测功能的第一代预警机诞生,解决了雷达装机升空问题,实现了低空目标探测。随后,具备“侦察+指挥”功能的二代预警机出现,预警机的情报搜集能力和控制引导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三代预警机开始出现,由单一预警和简单指挥功能转变为空中预警指挥飞机,并发展成信息化体系作战中的核心枢纽,具备了预警、侦查、指挥,空中引导等综合功能,陕飞研制的空警200预警机、空警500预警机就属于第三代预警机,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预警机实现了升级换代,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一架被称为“平衡木”的模型飞机静静安置于陕飞三线文化主题园中,无声讲述着陕飞人创造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预警机二十个月实现首飞的奇迹。2005年1月,被誉为陕飞“生命工程”的空警200预警机成功首飞,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预警机的历史。

空警200预警机是我国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创新研制的全天候、全疆域使用的预警机,不少陕飞人回忆起来仍旧难掩激动:“空警200有着特种机里程碑的意义,只要听到发动机的声音,还是令人心潮澎湃。”

数字生产 第三代领航一流装备

沿着治杨铁路一路南下,记者从记载着陕飞创业艰辛的北区部装生产区,来到以数字化生产线为代表的南区总装生产区。

从数字设计到制造加工,再到装配、总装,一架飞机在数字化生产线上逐步成型。工作人员介绍,数字化生产使得飞机制造的精度大幅提升,系统判断误差数值之后会自动进行姿态调整,调整无误后再由AGV车(自动导向车)运往下一工段。

“脉动生产线,不仅提升了飞机制造的一致性、质量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国内仅有3条飞机脉动生产线,该条生产线就是其中之一。

一架架崭新的特种飞机随时准备翱翔蓝天。其中就有被誉为“空中帅府”的空警500预警机,它是我军预警指挥、体系作战能力的倍增器,能够在全疆域复杂电磁环境下执行任务,监视、跟踪、识别空中及海面目标。“在空警200预警机基础上研制的空警500预警机,标志着中国预警机研制技术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工作人员介绍道。

传统与科技的交融,历史与文化的碰撞,见证了陕飞55年的历程。从中型运输机起步,如今的陕飞,已具有完备的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体系,形成了运8、运9运输机和特种机两大系列、多种型号的产品谱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海外。从填补空白到国际领先,一代代陕飞人扎根三线,一个个特种飞机从陕飞的摇篮中飞向蓝天,向世界证明中国航空力量。(“学习强国”记者胡惠雯,图片除署名外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提供)

原标题:从这里读懂中国特种飞机——走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