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9天内,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以下简称“胜利石油工程公司”)70169SL钻井队成功钻探至井深6080米,刷新了页岩油钻井纪录。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页岩油钻井钻得深、打得快,“钻井液智能坐岗系统+智能钻头”功不可没。
“AI泥浆工程师”显身手
在开采页岩油的过程中,如果钻井时施加的压力太大,达到地层的承受极限,就会导致地层裂开,出现井漏;而如果压力不够,地下的油、水或气体就会流出来,形成溢流。在控制井内压力方面,钻井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钻井液对于钻井,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被称为“钻井的血液”。通过调节钻井液的密度和性能,可以平衡地层压力、应对复杂地质条件,提高钻井效率。
然而,钻井液的密度控制是个难题。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专家路峰介绍,过去,工作人员往往根据老师傅的经验进行钻井液密度的调配,极易因为习惯、疏忽等因素出现问题,井控安全管理的压力特别大。“现在,钻井液智能坐岗系统能及时、准确告诉我们溢流和井漏情况,给现场的工作人员提供重要数据,确保施工安全。不同地质地层的情况,也会被系统记录下来,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况就可以作为参考,既节省人力又提高效率。”路峰说。
“钻井液智能坐岗系统好像在钻井现场打造的一个‘AI泥浆工程师’。它不知疲倦,能24小时精确无误地工作。”胜利石油工程公司70169SL钻井队泥浆组长刘岩岩说,它能实时捕捉到地面的泥浆工程师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施工情况,帮助工程师更好掌控全局,确保安全。
智能钻头成为“千里眼”
钻井作业过程中,不仅需要能实时捕捉施工情况的“工程师”,还需要能对深层地层状况做出精确判断的“千里眼”。智能钻头就是这只“千里眼”,它不但能感知地层信息,还能通过智能算法对其进行分析处理。
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智能钻头项目负责人黄哲介绍,国际上的智能钻头产品主要有探管式和偏置式两种设计思路,但这两种思路都不完美。探管式测量的缺陷在于它虽然能测运动参数,但无法准确感知钻头的受力和钻压、扭矩;偏置式测量在复杂环境中难以准确区分和解密各种应力和力矩。
黄哲下定决心:要研发国产智能钻头。经过艰苦攻关,黄哲团队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设计难题,二是数据推算难题。
在设计方面,团队提出了棱柱式阵列结构。黄哲介绍,在棱柱的轴向上,将相对位置的传感器进行垂直方向的翻转布局,就能在数学层面实现传感器测量结果的相互独立,有效避免干扰。这种全新设计思路,成功融合了空间与平面设计的优势。
在数据推算方面,团队运用多种方法提升测算准确性。引入随机噪声测试时,黄哲发现算法在转速求解上受噪声干扰大,这是因为算法中没有考虑各物理参量间的内部联系。于是,团队引入物理约束校正数据,显著降低推算误差。
“我们还仿照鸟群捕食信息共享策略,建立了多目标的钻井参数方案评价模型,可以快速高效收集共享信息。钻井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钻前分析和钻时校正,为全自动钻机提供送钻最优参数路线,规避井下风险、提高钻井效率。”黄哲说。
黄哲团队研发的智能钻头已在胜利工区开展现场应用。智能钻头在钻井提速优化、T型井轨迹测量、钻井风险分析与科学钻井决策等场景中,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记者王延斌 通讯员李亚男)
原标题:智能技术“钻”出页岩油钻井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