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禁止商拍” 不如分类管理

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在北京北海公园看到“谢绝商拍”的告示牌,上面还附有投诉电话。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认为日渐增多的“商拍”活动,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对此,公园方面回应称,他们一直禁止在公园内进行商业拍摄,对于未报备的商业拍摄行为,公园有权进行制止。这次管理确实“下了重锤”,遇到商业拍摄行为,游客有权进行投诉。

近年来,“商拍”日渐风行,一些拍摄团队为了追求独特的视觉效果,往往选择在热门景区点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拍摄活动。然而,此类“商拍”活动往往过度占用公共资源,对其他游客的游览体验造成一定影响。例如,拍摄团队可能会封锁部分区域,长时间“卡位”、占用场地,限制其他游客进入;或者携带大量器材入场,拍摄过程中产生噪声、灯光等干扰因素,让游客的游览体验大打折扣。

此前,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天坛等景区均已明令禁止未经允许的“商拍”。这既是为了防控风险,保护景区内的古建文物、自然景观,又可以杜绝“商拍”干扰,保证其他游客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2013年12月底,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曾明确表示:“对商业拍摄行为,市属公园始终禁止。”因此,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加强管理工作,实施“禁止商拍”规定有理有据。

景区属于公共场所,需要照顾社会大众的利益,对“商拍扰民”现象进行必要约束,乃是情理之中。不过,需要看到的是,目前,旅游已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愈发重视个人体验,旅游途中很多游客热衷于拍照打卡。虽然“商拍”有可能会对游览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也可以为景区、公园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因此,不能一概否定。

同时,一些商拍具有一定的隐秘性,比如个体化跟拍、小众化“商拍”等,有时候无法辨识,不仅查证难度大、管理成本高,如果景区管理方强行拦阻,还可能诱发纠纷。

可见,景区与其一味禁止“商拍”,不如采取柔性化管理,平衡好游客的拍摄需求和景区的游览秩序。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景区进行了尝试。例如,福建泉州大开元寺要求“商拍”从业人员统一登记,经统一培训获得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商业性拍摄;杭州西溪湿地景区设置免费商拍区域和收费“商拍”区域,并规定收费区每天仅接受10个以下的“商拍”团队申请。如此,既可以满足部分游客的“商拍”需求,又能够对“商拍”机构、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约束。

各地景区不妨借鉴类似做法,对“商拍”实施分类管理。人数较少的个体化“商拍”不必报备,只要不扰民即可自由拍摄。至于“商拍”机构、团队则必须报备,并采取淡旺季弹性管理制度,旺季时严格限制大型设备入场,且只能在规定时间、场地进行“商拍”;淡季时可以携带大型设备,但不得长时间占用场地,影响景区的游览秩序。

原标题:与其“禁止商拍” 不如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