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暴发赤潮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圆满完成应急监测

“北部湾中部涠洲岛西南部海域疑似发生水色异常,分布范围较广。”2021年2月14日晚,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接到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信息,次日迅速组织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属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现场调查监测,并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共同跟进核实现场相关情况,同时组织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属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开展遥感研判,南海预报中心启动气象水文等要素分析。

2月15日是大年初四,千家万户还沉浸在祥和的新春气氛中。接到南海局指令后不到两小时,负责现场调查监测的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就完成了人员集合和船舶备航,中午即赶到了突发赤潮的涠洲岛以西海域,开始应急监测。

与此同时,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赤潮遥感应急小组也在迅速响应,比对分析2月14日哨兵2B卫星多光谱成像仪数据与海洋一号C/D卫星图像,以多源数据、多手段加强该区域监测,进一步锁定水色异常区的位置和面积,并撰写了水色异常卫星遥感核查情况说明报告,以辅助现场外业核查。

应急监测人员在现场巡视发现,海面上有大片红褐色带状漂浮物,虽然每一缕相隔较远,但分布范围很广,非常醒目。

“是赤潮!”目击现状初步印证了监测员的揣测。常年的海上业务工作让他们对这片海域非常熟悉,对赤潮的特性也很了解。但要作出严谨的定性定量判断,还需要取样后在显微镜下判断海藻的种类以及密度等指标。

在摸清海藻分布范围后,监测员在海藻暴发区域选取站点采集水样,并立即返航送回实验室分析。

这时,南海预报中心也正忙得热火朝天。遥感小组针对卫星遥感图片进行判读,数值预报室正在应用漂移预测系统进行模拟计算,对北部湾海流运动规律和赤潮水体运动特征进行分析预测;预报室则调出了赤潮海域的历史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未来3天的气象水文条件预测结果,得出了“藻团在未来三天内主要向西南方向外海漂移”的预测结论。

2月15日晚19时,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分析结果出来了:这次“肇事”的是夜光藻,浓度已经达到了每升海水中有32万个夜光藻单体,这一数值远超赤潮预警浓度(1万个/L),可以定性为赤潮。

夜光藻虽然本身不含毒素,但如果大量的夜光藻黏附于鱼鳃上,将会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同时,夜光藻死亡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尸碱和硫化氢,会使海水变质,危害水体生态环境。

此次北部湾发生的赤潮无毒,且分布于距沿岸较远海域,暂未发现对近岸生产生活产生破坏的情况。即便如此,仍需广西沿海三市相关部门密切关注,保持警惕,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随后,南海局持续通过遥感等手段跟踪监测该海域赤潮发展变化情况,获取藻类分布、漂移、发展态势等最新情况,对发展趋势及时研判预警。

2月17日,据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遥感影像显示,该海域水色已无异常,结合15日现场监测分析,推测此次赤潮过程已结束。

赤潮,是一种世界性的海洋公害,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异常现象,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地增殖造成的。赤潮有时像“幽灵”般来也无形,去也无踪,其机理在科学界仍然有很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内容,但它们每次出现,都牵动着海洋工作者的心。

赤潮暴发以来,多单位多部门多人员密切配合,他们牺牲春节假期休息时间,圆满完成了此次应急监测任务。

“能在工作岗位上多尽一份力,这个就地过年的春节更有意义了。”一名监测员说。

(供图: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南海预报中心)